今后若是在蓟城、郯城和江陵依次建市,则这几个直辖市的市督便可以称为北路督、东路督、西路督和南路督,至于中都洛阳的行政长官,则可以把京兆府与河南尹的称呼合并在一起,复归为京兆尹这个具有传统意义的称呼。
刘和这一揽子的州郡区划调整方案虽然动作很大,但涉及到的地方却不在曹操、刘表、刘璋和孙坚这几个大军阀的地盘之内,加之此前已经有了设立辽州的先例,所以就算刘虞在朝堂上提出来,遇到的阻力也不会太大。
一下子多出来了三个州的官帽子,再加上朱儁留下来的位置,朝堂上的大臣们只会把争吵和议论的焦点放在具体的人员选配方面,没有几个人会去关心这样的区划调整暗含着怎样的深意。
刘和暂时没有去动并州南部,也没有动洛阳周围的局面,他现在真正在意的还是宁州,至于秦州牧、凉州牧、陇州牧和长安督的人选,不过是朝廷与西北几路军阀讨价还价的筹码,就算现在被他们窃据了,刘和以后也会凭着砂钵大的拳头一个一个全都收回来。
宁州牧的人选毫无疑义地落在了集宁都尉杜畿的头上,而防守宁州的军队已经在数月之前便开始建立,正是由张辽在并州北部创建起来的越骑卫。在越骑卫没有完全形成战力之前,幽州的骁骑卫将承担起防护宁州的职责。
宁州的治所选在九原,而后世这里便是一处通往塞北的重要商货集散之地,它的名字叫做包头。作为一个从农耕向游牧过渡的州,宁州的地理位置其实并不比其他的州差,除了冬天会寒冷一些之外,这里因为是在阴山的南面,加之又处于黄河“几”字形那一横的位置处,所以从临戎至桐过近七百多里的河道两岸,既有大面积的肥沃田地可供百姓耕种,也有优质的草场可以放养牛羊和战马。
若是杜畿能将这片塞外江南经营好了,今后会有源源不断的商队将南方产出的粮食、布匹、药材和货品贩运到这里来,然后再从这里购买各种畜牧制品和牲畜,运回南方以供百姓食用和使用。
刘和不等朝廷正式的区划改治政令颁布下来,便派人前往集宁通知杜畿,让他立即着手新州的创建工作。刘和告诉杜畿,趁着现在流民还未返乡,要尽力鼓动从南方逃难过来的汉人百姓前往宁州落户,实在不行就采取一些超常措施,总之不能把这些流民放走了。宁州目前最缺乏的不是钱粮和土地,而是汉族人口,如果不能让大量的汉人在这里定居,那么就无法形成有效的占据,若干年过去之后,这片膏腴之地还是会落入游牧民族的手中。
杜畿对于刘和的新任命十分干脆地接受下来,为了吸引集宁周围的百姓前往九原落户,杜畿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凡是愿意在宁州落户的汉人百姓,每家可以分得草场千亩,田地两百亩,这些草场和田地可以由子女继承,任何人不得兼并和侵占。每家在落户的前五年中,无需向官府缴纳任何税赋,五年之后酌情收取税赋,最高不会超过自己出产的十分之一。
这项招收流民的布告张贴出来之后,立刻在济宁周围引起轰动,有数万汉人百姓响应杜畿的号召,愿意跟他从集宁迁往九原。
为了让百姓更加安心,杜畿还把刚刚有点样子的越骑卫请来护送百姓迁移,老百姓只见士兵们个个壮如虎狼,战马高大雄健,便以为越骑卫是骁骑卫那样的无敌之师,大家的心里更加踏实,不再担心去了九原之后会遭受北方胡人的侵掠。
正在接受苦训的越骑卫士兵看到沿路的百姓都将他们当成守护神一样,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顿时在全军形成,虽然这支部队还未经历过战斗的洗礼,但至少明白了他们是在为谁而战。
杜畿带着一部分百姓前往九原,集宁都尉则由孙礼的同乡马台担任。集宁都尉城作为宁州连接幽州的重要枢纽,今后只会扩大规模,而不会因为杜畿的离去变得萧条衰败。
又过了一段时间,天气已经渐渐变暖,洛阳那边终于送来了正式的公文,朝廷几乎完全按照刘和的规划设立了宁州、秦州、陇州和长安市,至于这些新设州市的长官人选,则多少有点出乎刘和的预料。
宁州牧的人选必须按照刘和的意思来,自然非杜畿莫属,而治中和别驾的人选朝廷并不过问,完全交给杜畿自己去挑选。朝廷对于宁州的设立也是非常积极,毕竟若是能在并州北方构筑起一道由汉人掌控的屏障,对于京师的安全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就连皇帝刘协对于此事也都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宁州的多半疆域位于鲜卑人传统控制的区域,如今归于大汉治下,这样的事情足以告慰庙堂。
秦州牧的人选,朝廷选定了朱儁的儿子朱皓,算是彻底不顾及袁绍的感受,赤果果地给袁绍脸上来了一巴掌。朱皓此前是在吴郡担任太守之职,因为有他的存在,江东孙坚始终不好意思对吴郡下手,而袁术在生前也是拿吴郡毫无办法。以朱皓的资历和年龄,出任一州州牧之职,算得上合情合理,但他要接任的却是袁绍占据的关中之地,而他离开吴郡之后,由谁来接任太守也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