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页

鲜于银如今想来,才知大公子对自己真是没得说,竟然舍得将徐晃这种智勇双全、不可多得的猛将分到了度辽军。鲜于银给徐晃回信,鼓励他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指挥作战,但是也要注意自身安全,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鲜于银又向蓟城司令署汇报战果,要求为徐晃和三千将士记功。刘和接到请示之后,大笔一挥,在上面写道:“有勇有谋,活学活用,此战可为讲武堂经典案例,以供各级军官学习研究!”

讲武堂,便是在去年居庸密晤之后,按照幽州的既定战略即将创办的两所武院之中的一所,专门培训各军在职的中高层军官,让他们系统掌握各种战术,学会正确的指挥方式,理解幽州的战略规划,提升眼界和思想层次。奇袭宾徙城之战若是入选了讲武堂的战例,自然是难得的荣誉,对于度辽军和徐晃而言,都是巨大的鼓舞。

除了讲武堂,还有一所专门从士兵当中选拔培养底层军官的武院,刘和取名为“大汉兴武军事学校”,简称为“兴武学校”,目前尚在选址和筹建之中。相比于讲武堂,兴武学校的规模更大,教授的是基础性的军中技能和本领,一旦创办之后,必然会将刘和置于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下。

第三一二章 徐州急变

曹操觊觎徐州陶谦的地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早在酸枣会盟结束的时候,关东各路诸侯实际上便分成了两大阵营,其中以袁绍、曹操、刘表为一方,而袁术、陶谦、公孙瓒又为一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曹这方的势力日益强大,而公孙瓒却被刘虞父子给逆袭了,如今只剩下袁术和陶谦勉强对抗着袁曹刘,形势却是越发危急。

为什么说公孙瓒势力被刘和消灭之后,陶谦的处境越发危急了呢?陶谦不是派人跟幽州刘和搭上线了么?以刘虞父子现在的实力,比起公孙瓒当初的实力只强不弱,徐州抱紧幽州这条大腿,应该高枕无忧才对啊?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幽州距离徐州太远,中间隔着袁绍,海路隔着公孙度,刘虞父子不可能给徐州提供太多的庇护;二是陶谦的另外一个盟友袁术不是什么好鸟,刘和十分厌恶,因此只要陶谦跟袁术还在结盟,幽州就绝对不会掺和进来,更不会投入很大的本钱帮助陶谦,顶多也就是卖点武器铠甲之类的给徐州。

实际上,若是按照原来历史轨迹的发展,早在两年之前老曹就该对徐州下手了,但因为刘和在这个时空之中强势崛起,彻底打乱了原来的格局,所以不仅陶谦多活了两年,而且徐州也安然平稳地度过了两年。

两年时间虽然不长,徐州却可以少死几十万人,多生十来万人,此消彼长之下,还是不容忽视的。

曹操之所以迟迟未对陶谦下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顾虑。顾虑之一是兖州内部并不稳定,各郡豪族世家林立,在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之前,不能对徐州下手。顾虑之二是曹操的老父,也就是曹嵩落在了陶谦的手里头,若是他敢出兵攻打徐州,陶谦就敢拿他老爹开刀。

说起曹嵩为陶谦所控制,还是一段陈年旧案。

曹嵩的养父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分别是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的帮忙,曹腾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算是位极人臣。

曹嵩依靠养父曹腾的这层关系,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在桓帝末年时便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为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大汉的财政和礼仪,位列九卿,身份贵重。与养父曹腾相比,曹嵩并不是那么清廉无求,他在官场多年,因权导利,使得曹家富甲一方。

到了灵帝时期,朝廷开始卖官鬻爵,曹嵩不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居然花掉一亿钱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之职,仅次于大将军,曹嵩由此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由此也可以看出,曹操能在汉末三国乱世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方霸主,跟他的家庭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刘备便要苦逼许多,一声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寄人篱下,没有过上几年舒展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