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匹可以充作骑兵的坐骑,可以驮运货物,可以下地拉犁;牛可以驯化养做耕牛,也可以用来食肉,牛筋更是制造高强度弓弩的核心材料,牛皮则是制造甲胄和大型攻城器械的材料;羊可以取毛制毡,可以取皮制衣,可以取奶饮用,还可以直接食肉。
幽州的东面是资源富饶的东北地区,那里不仅盛产各种珍贵木材和上等的兽皮药材,更有几处便于浅层挖掘的大型铁矿和煤炭,更有一大片土质肥沃、水利方便、足以养活大汉全部人口如今却几乎是无人耕种的黑土地!
后世某岛国窃据东北之后,曾经在抚顺和本溪等生产煤铁的地区连续挖掘了数十年,然后再用巨轮将海量的资源运回本土填海,就算这样也没有将这些地方的资源掏空,可见那里的煤炭和铁矿石之丰富易采。
刘和虽然不是学工科出身,但也懂得煤炭和钢铁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所以资源富饶的大东北地区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入外人之手。
幽州东北如今被公孙度势力所占据,在公孙度势力的东面有高句丽国,北面则是夫余国,更加东北的地方则有尚处于原始社会形态的挹娄、沃沮部落。在朝鲜半岛乐浪郡的东南方向则有秽貘、马韩、弁韩、辰韩等国家和部落。
刘和的计划是先将辽东公孙度的势力消灭,进一步壮大自己,然后采取清剿与安抚并行的策略不断在东北进行扩张,最终将北方这些看似落后却危险极大的民族全部同化或者清除,使得汉人的足迹可以遍布弱水两岸。
经略大东北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至少需要分成三步完成。
第一步,刘和需要从公孙度手中夺回现有的大汉疆域,这样既能消除东北方向这个巨大隐患,从此不再担心腹背受敌,而且还可以为刘和南下争夺天下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借助于海上输运通道的方便快捷,刘和可以非常容易的将环渤海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第二步,刘和将战略重心从幽州向黄河以南转移,向并州以西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刘和需要先将袁绍赶出冀州,继而再将袁绍消灭在并州,实现完全控制黄河以北的战略意图。此在期间,北方的鲜卑人将成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刘和组建一支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来阻止鲜卑人的南下。
等到刘和在黄河以北发展稳固之后,便是渡过黄河与中原势力进行大战,一口气打到长江边上,然后继续渡江作战、入蜀作战,从而彻底结束大汉内部军阀割据的局面。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东北方向仍以固守为主。
第三步,大汉内部各种势力全部被清除干净,中央王朝的权力彻底巩固下来,刘和此时便可以采取强制的办法从中原人口密集之地迁徙至少五百万以上的人口前往东北地区,从此完全占据东北,彻底遏制其他民族发展。
历史上对汉人政权威胁最大的游牧民族皆出自东北,跟商周时期的肃慎族不无关系。刘和懒得去管东胡人、夫余人、挹娄人、高句丽人、沃沮人、秽貘人、三韩人祖上都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就认准了一点:今后想要真正的安宁和平,那就必须将大东北地区完全掌控在汉人手中!
为了积蓄力量对付辽东公孙度,同时也是为了稳定北方战线,在兵力吃紧的情况下,刘和暂时不愿与袁绍发生激烈的大战,耗损己方兵力,因此冀州的战事最终没有扩大,只是以两场僵持和一场城池攻防战而暂告结束。
袁绍见幽州之事已不可为,冀州方面又有卢植这个碍眼老头从中作梗,也是没有便宜可沾,便采纳了田丰的建议,将部队收缩到赵国南部、大陆泽以南和清河国内,从此由战略进攻的态势转为战略防守。
攻与守不过一字之差,但需要牵扯的精力、耗费的兵力和财力却完全不同。在热兵器尚未出现的汉末,主动发起战争的一方,要比利用城池地势进行防守的一方至少多付出三到五倍的损耗。
比如这两次的幽州防守之战,尽管进攻一方做足了各种准备,集结了远远超过刘虞一方的兵力,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令支公孙氏甚至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退出幽州,甚至彻底从大汉境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