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一生命运多舛,在仕途上尤为不顺,四十六岁那年,他因为金商门之祸,结果被全家髡钳流徙至朔方郡。所谓的“髡钳”,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犯人要被剃去头发,然后用铁圈束颈。当时年幼的蔡琰也跟着遭受了这种刑罚,随父亲一起发配北地。
在流徙朔方的途中,酷吏阳球还派人追杀蔡邕一家,到了徙所之后,阳球又一次贿赂长官,意欲加害蔡邕一家人,幸而蔡邕有着很好的名声,竟然感动了前来谋害他的刺客,这才幸免一死。
蔡邕一家在黄河岸边的西安阳县内定居下来,过着艰辛的生活,直到后来灵帝驾崩,董卓强行征辟蔡邕入朝为官,以此装点他尊敬士人的假门面,蔡邕在北地的生活这才结束。然而好景不长,董卓一死,王允急于杀鸡儆猴,结果蔡邕再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差点被逼死在牢狱之中。
如今蔡邕再度来到北方,虽然不是故地重游,但却有一种脱离樊笼得自由的喜悦,因此整个心境都变得舒畅快乐起来。
刘和从马城离开的匆忙,因为当时的战事十分紧张,所以只是交待刘惠好好招待蔡邕和他从洛阳带回来的数十名士子。刘惠亦是冀州名士,他久在官场,最善揣测主上心意,所以挽留蔡邕在马城盘桓了许多日,估摸着东线的战事快要结束时,这才派人一路护送着蔡邕父女和一群士子前往蓟城。
为了让蔡邕在马城过得有意思,刘惠也动了不少的脑筋,其中陪着蔡邕深入到市井和阡陌之间了解民情便是重要的一项。
蔡邕在马城的所见所闻中,有几件事情让他感触很深。
第一件是马城崇文尚武的独特风气。
在一座边塞城池,民风彪悍好斗毫不奇怪,但若是从普通士兵到市井贩夫都以会耍几招军中刀法而自豪,一有空闲便在城中广场上进行各种武技较量比拼,那就有些夸张了。
更夸张的是这些打起架来一个比一个猛的边民,在斗狠过后却会坐下来谈论家国大事,吟诗作对,听书看曲,一个个比洛阳和长安那些坐而论道的士人们还要文气。城中的百姓见到身穿文士服饰的蔡邕后,还会停下来客气地向这位儒者表示问候与敬意,这些都充分说明马城百姓并非不懂礼仪只知打架的粗鲁蛮子。
马城之中到处可见平民化的茶楼和曲园,在这些茶楼里面总有口若悬河的说书人讲一些情节勾人的逸闻趣事,也会讲大公子刘和代父南征北战的故事,还会讲名将赵子龙、太史慈等人战阵之上枪挑敌将的惊险桥段。每当说书人唾沫横飞地讲起来之后,茶楼中总是座无虚席,不时响起叫好之声,还有大方的豪客顺手丢出赏钱。
在马城的曲园之中,有经过精心彩排的活剧每日定时上演,这些剧目既有讲冠军侯霍去病横扫匈奴英雄故事的,也有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还有讲大公子如何孝悌仁爱的。蔡琰妹妹某天来看一出名为《孔雀东南飞》的活剧,结果回去的时候把眼睛哭成了两个大红桃子。
类似茶楼和曲园之类暗含着文宣统战功能的大众场所,不用说自然是刘和的宣传部长徐邈一手策划和搞出来的,这对于统一民众的思想认识,提高刘和在民众心目中的感召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现在的马城街头,谁要敢当众说刘虞父子的坏话,城中的百姓就能冲上来跟你拼命!
最让蔡邕觉得震惊的是马城官府开办的各类免费识字班,这种教化大众的手段简直能用恐怖来形容。试想一下,等到某天马城一个挑粪的都能独自看懂城门口的告示时,谁还能愚弄到这里的百姓呢?
当一个族群既崇文又尚武的时候,产生出来的力量究竟会有多大?蔡邕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他相信有生之年肯定能够看到一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