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说到这里,大家立刻就会说这一点印度是完败。有一说一,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大量的人口依然是文盲,这对印度来说确实是致命的弱点。相反,hy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扫盲工作,他们的文盲人口已经不足1了,在人口质量上,我们必须要承认,hy是胜过印度几分的。”
“可问题是,一个世界霸主,真的需要让自己所有的国民都拥有极高的素质呢?”
“不,这当然是没有必要的事情。就像我刚才说过的一个亿的量级,一个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口,有一个亿就足够了。”
“因为一个国家,他的工作岗位构成肯定是金字塔形状的,最底层的工作岗位是数量要求最多,但同时对文化要求最少的。”
“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只需要学会他自己负责的工种操作就足够了,这并不需要任何的文化。”
“又比如街上扫马路的清洁工以及做家政服务的家政人员,他们只要会干活就够了,也不需要文化!”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真正需要文化的工作岗位也就那么几千万个,剩下的工作,根本就什么都需要。甚至其中绝大部分工作本身并没有存在价值,只是为了给那些穷光蛋们找一个发工资的借口,同时消耗他们多余的精力,免得来折腾我们罢了!”
“否则咱们改革了教育这么多年,推行了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这么多年,咱们的米国的科技水平为什么还能够世界领先呢?就是因为世界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聪明人,那么多的有文化的人,一个国家有一个亿就足够了!”
“印度,有2亿人都有足够的文化,而在顶尖大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印度也是完全不逊色于hy的高校的,这些人已经足够印度崛起了。”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么多的高素质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真的是有必要的事情吗?他会不会反过来成为一种祸害呢?”
“这一点其实用我们国家自身的经历也可以证明。”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最为发达的时候,所有的学校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都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为主要目的,那个时候咱们的国民普遍知识文化水平是要远远高于现在的。”
“可这种高于现在的知识文化水平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呢?”
“那就是整个被彻底称为颓废年代的70年代!”
“那一代的年轻人其实都有着相当不错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人一旦有了知识,那就认为自己应该获得能够匹配自己知识文化水平的工作职位。”
“你是一个大学生,那我就应该坐在实验室里面搞科研。又或者是待在华尔街搞金融,最次也应该待在办公室里面,当一个高贵的白领。而不是和那些浑身汗臭的红脖子们挤在工厂的车间,农村的地头上,当一个又累又脏的工人和农夫。”
“更别说是大街上的清洁工,修建花园的园丁,以及漫天灰尘的建筑工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