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胡长荣不耐烦道:“这你们还听不懂吗?厂里的临时工和正式工能是一个工资吗?”

众人恍然大悟,哦,的确如此。

田蓝和陈立恒都哭笑不得,不过,胡长荣说的还真挺贴切。

明年不参加高考的中学生现在留下来也没事做,都抬脚告辞准备各回各家好好洗洗刷刷。

门一开,外面就站了两个人,大家彼此都吓了一跳。

风声太大了,田蓝和陈立恒都没留心外面来了人。

等看到人,陈立恒才喊出声:“哟,老宋你想开了,真回乡支援农村建设了?”

宋清远冻得要死,哆哆嗦嗦道:“呸呸呸,狗日的老九,就你废话多。快,介绍一下,这位县食品厂采购科的冯科长。”

冯科长约摸30岁上下,身上穿着件军大衣,戴着雷锋帽。这可是70年代的时髦打扮,没一定的家底都置办不起。

屋里众人茫然,还是田蓝和陈立恒反应迅速,赶紧把人请进屋:“这可是稀客,来来来,冯科长你坐,喝口糖水吧。吃饭了没有?我给你们打两个糖水蛋。”

宋清远老实不客气,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打打打,有啥好车都给我们端上来。老九你个家伙,跑那么快干什么?追死我们了。你个老小子坐的是拖拉机,我们骑的是自行车!我们都要冻死累死了。”

两人轮流骑一辆自行车带对方,大冬天的,西北风呼呼地吹。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着故地重游的了。

陈立恒好笑:“干啥?我又不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还让你们紧追不舍。”

田蓝已经隐约猜出了对方的来意,却装作不知道:“就是啊,大冷的天,你白带着冯科长受罪。”

冬天水冷的快,冯科长喝了两口糖开水,捧着充当水杯的罐头瓶子在手上暖手,可算是缓过气来了,开门见山地问:“这用的就是你们的糖稀?”

田蓝点点头,拿装了螃蟹的罐头瓶子给他看:“这就是我们自己做的糖,货真价实,又香又甜,口感一流。”

冯科长拧开盖子,闻了闻味道,开门见山地问:“要是批发的话,你们能给多少优惠?”

原先准备走,但是因为来了客人,所以起了好奇心,留在边上看的中学生们个个都眼前一亮。

乖乖,真没说谎呢。原来不仅仅是县城的顾客会自己过来买糖,连食品厂的科长都要登门。他们食品厂什么糕点饼干糖果都有啊,还要下乡来买糖吗?

陈立恒也有些惊讶,食品厂别的年货没有,吃的肯定最多。糖稀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不稀奇,没想到食品厂居然也找上门。

难不成是?

田蓝笑着问:“那就不知道你们要多少了。”

“你们现在产量有多少?”

“每天可以生产150斤糖稀。”

冯科长毫不犹豫:“全要了,给我包圆。打个8折吧。”

田蓝也毫不犹豫:“不打折,我们这都供不应求呢,都卖给你们,我们的社员吃什么?”

冯科长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田蓝,然后又皱眉看宋清远。

宋清远也头疼啊,开始责问陈立恒:“老九,你们家谁做主啊?不是你说让我给你们找主顾的吗?现在大顾客上门了,你们还不卖了?”

其实他也就是在办公室里一说,刚好食品厂的人过来办事,立刻就抓住他不放了。

年底嘛!过年大家都要准备糕点和糖果,不然还叫什么过年?生产线忙碌不停,原材料就成问题了。现在厂里干半天歇半天,先瞅着这个月的生产指标就完成不了,从厂长到职工,个个都头大如斗。

领导担心挨批评,职工害怕没奖金,谁能不愁呢?

所以,食品厂秉着没鱼虾也行的心态,采购科科长都亲自上阵了。

陈立恒多能撑得住啊,一本正经道:“我说的是听说县城里的工人同志们过年没糖吃,我们既然在乡下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就该想办法支援县城,可也没说让包圆啊。实不相瞒,我们这里的糖真是供不应求。”

宋清远差点儿没被他气死。

田蓝笑着问冯科长:“你们食品厂平常进糖稀什么价,就给我们什么价呗。咱们还距离近,省了你们好多运输费呢。就是同样的价钱,你们也划算。再说了,到年底了,到处物资紧缺,我们又不要你们去找指标,多好啊。”

双方你来我往,扯了半天,田蓝硬是咬牙坚持7毛钱一斤的糖稀,一分钱都不能少。

冯科长企图诱惑她:“这位女同志,你要好好想想,我们不是一榔头的买卖。我们食品厂每年可是要进很多糖稀的。”

田蓝点头:“我知道啊,你们有固定的供货商,这次不过是对方的货不够而已,所以才临时找外援。等到过了这一阵,用糖不紧张了,他们自然也就能供上货,你们也不需要再出来找了。”

冯科长被堵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人家门儿清,根本不把吊在面前的胡萝卜当回事。

他又没办法保证过完年之后还要找这个小作坊拿糖稀,就只能捏捏鼻子勉强点头:“好吧,7毛钱就7毛钱。”

他们食品厂从榨糖厂拿糖稀,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可人家是国营大厂啊,现在到了小作坊还要一个价。他也就只能安慰自己,此一时彼一时,形势比人强,况且人家还不要生产指标呢。

冯科长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现场敲定:“行吧,明天就把货备上,我们有车子过来拖。”

一百五十斤糖稀真不算多,只能说勉强凑合着生产缺口。

“你们还有多少糖?明天一井都给我。”

田蓝摊手,告诉他残酷的现实:“没有,都卖光了。今天不用来太早,早到也得等着。糖化需要时间,我们也不能替它变成糖。”

科长有点晕,临走的时候都不忘强调一句:“明天熬的糖都归我啊,一点也不能卖给别人。”

他当然不会住在村里,倒不是嫌弃村里条件差,而是村里没电话机呀。他起码得去公社,好打电话回厂里,明天找车子过来拖糖稀。

冯科长要走。

宋清远本来还想在知青点回望青春呢。结果一瞧各间屋子都变成了车间,根本没他睡觉的地方。他也气呼呼地跟着走了。

太不像话了,还说想念他,鼓动他回想一块儿搞新农村建设。

糊弄谁呢?根本就没给他留位置。

两人又骑着自行车走了。

剩下知青和中学生们面面相觑,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惊中。

开玩笑啊。县食品厂,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国营厂,居然到他们这里来买糖稀了,还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田蓝宠辱不惊:“有啥好奇怪的?买方卖方,甲方求乙方,谁有求对方谁就得主动。这是他们动作快,迟一步还买不上呢?”

英子惦记着要给自己姥姥家买糖稀,她姥姥总共4个儿子,7个闺女,几乎生了一辈子的孩子,家家都要糖稀呢。

现在,全卖给食品厂了,她拿什么给姥姥交差?

其他人也从惊喜中反应过来。对呀,都包圆了,找上门来的客人怎么办?

陈立恒一本正经:“所以要扩大生产规模呀,不然招你们这么多人来干什么?记住了啊,明天吃过早饭就赶紧过来,多的是活让你们干呢。”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惊讶,难不成他早就和食品厂说好了,要给食品厂供货呀。不然为什么白天兰花花就招揽大家?

唉!到底是城里来的知青,跑去食品厂,找干部推销都不发慌。

胡长荣也心情复杂。同样是下放知青,自己就泯然众人矣,现在谁瞧见他不当他是个普通农民?刚才宋清远在的时候,他甚至没好意思上前跟人说话。

原先大家都是知青啊,现在各自奔天涯,际遇也天差地别。

众人都热闹着呢,谁还顾得上他这点小情绪。

小云的妹妹认真地问:“那咱们这儿收不收玉米芯啊?我们家有不少呢。”

其他人反应过来:“对对对,各家都有玉米芯,不用去粮站拖了,这么远,多浪费功夫。”

其实大家各有心思。原本玉米芯子都是拿来喂猪的,现在还能卖笔钱,多好啊,相当于天上下钞票了。

田蓝和陈立恒交换了个眼神,都点点头:“行,没问题,高梁壳子玉米芯子我们都收,就按照从粮站买的价格。”

田蓝还补充了一句,“你们也不早说,我们还以为你们留着自家喂猪呢。”

知青和中学生们哄笑:“我们才不要呢,我们就等着酒糟和糖渣喂猪。”

那么香那么甜,他们闻着都觉得晕乎乎的,何况是猪呢。一个个吃的可香了。

田蓝笑道:“行啊,多吃点养足了肉,大家都过个肥年。”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1-11-0822:18:132021-11-0921:58:37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32083837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日常丢三落四30瓶;惟将终夜常开眼、正宗咸口冷面配锅包肉10瓶;芃芃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