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帮人当即就怒了,仿佛看到虞衡居高临下对他们投来不屑的眼神,矜贵又傲慢,一句话都不用说,万般嘲讽都在那轻描淡写的一眼中了。
这他妈谁能忍得住?
幕后之人当即跳脚,打定主意要给虞衡一个好看。心里还冷笑,既然虞衡都主动把刀子递在他们手里了,他们不好好扎死对方都对不住虞衡这傲慢的嘲讽。
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扎心。
百姓们吹虞衡是认真的,他们引导舆论,得了玉米消息的百姓们当然会跟着他们一起吹虞衡,也确实造出了一副虞衡威望甚高几乎要超过景隆帝的模样。
但问题是,他们算漏了老百姓的心理活动。百姓们哪有那么多心思关注什么朝政大事,当然更多的是关注了也不懂,没到那个份儿上,连规则都闹不明白的,说了些什么都是平白闹笑话。虞衡在百姓心中确实是个大好人,把他夸成神仙百姓们也乐意,但是,百姓们关注的是虞衡这个人吗?那当然不是,夸虞衡是次要的,主要还是馋玉米种子。
在口粮面前,其他一切都得靠边站。
百姓们的想法就是这么真实。
所以造成的后果就是,甭管他们怎么给虞衡造势,百姓们先是顺着他们的话头一路夸夸夸,然后都会把话题歪到玉米种子上,都在好奇玉米长啥样,好不好吃,明年第一批种玉米的会是哪些幸运儿……
致力于把虞衡捧上高处好让景隆帝心生忌惮的人:………
他们心里有一万句脏话要讲,这届百姓真是他们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完全带不动!
拼死拼活为虞衡造势了这么长时间,眼瞅着就要达到目的了,结果啪叽一声摔地上,这遭遇,谁听了不得说上一声惨?
时刻关注这一切的胡尚书都忍不住同情了对方一把,一百步都走了九十九步半了,最后半步功亏一篑,换个身体不好的,一个弄不好当场去世都有可能。
再一回想虞衡先前对他说的各种造势套路,胡尚书才惊觉虞衡一开始就没把流言当回事,要知道按照虞衡那一堆骚操作,说不准还真达到了对方的目的,一不留神就把自个儿给炒糊了,架在墙头下不来,说不准还真会被景隆帝忌惮上呢。
现在一琢磨,虞衡哪儿来的底气?胡尚书仔细将这事情从头到尾捋上一遍,最终才确定,这小子应该是把百姓们的反应全都算准了,知道不管他们再怎么吹捧他,为他造势,他头上都会一直有个话题度比他更高的东西——玉米。
所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百姓追捧他,不是为了他这个人,而是因为玉米,民以食为天,完全没毛病。也踩在了帝王的安全线内,还将敌人好好耍了一通,不可为不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