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萧景恒知道这话是对的,但他心里还是不想接受,他是皇上,是天下之主,这天下人都要听他的,凭什么萧楚奕敢不听?能不听?
不过这话他没说出来,萧景恒抬手示意严真继续说。
严真道:“除了奕亲王,奕亲王妃也是如此,他二人性子如此,若越跟他们对着来,只怕最后会落个鱼死网破的结果,想来皇上也不愿看到这般情。再者就是皇上要强留奕亲王妃的事传了出去,不少人误会了皇上的意思,以为皇上对自己婶婶有想法,如此一来于皇上名声有损,皇上往后万不可再做这样的事。”
萧景恒黑着脸,也没反驳这话,的确是有想法,只不过跟外面传的不一样,他只想凌清时听命于他,彻底为他所用。
“奕亲王妃想法与常人不同,他兴许知道许多常人不知道的事,但这些要他自愿说出来,皇上逼着是没用的,若人逼急了他不再开口,反而得不偿失。”
严真一点点的跟萧景恒分析着不要对奕亲王两人下手,不要追他们回来,但他们两在外面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严真给出了个主意,让奕亲王当朝廷的钦差,到地方后查地方的官员,若是贪官昏官可以直接就地斩杀。
严真解释,奕亲王一心为民,这样的事他是愿意做的。再则,如果地方官真有问题,奕亲王肯定会上书给朝廷,如此一来皇上也能知道他的行踪,方便找人。第三则是,这肃清官场,整顿这些地方官能让百姓过的更好,百姓也会对朝廷感恩,最后功绩都是会算到皇上头上的。
皇上的好名不怕知道的人多,就怕没有,这样他地位才能更加稳固。
严真劝服了萧景恒,于是给侍卫的圣旨被收了回来,然后换了另一道圣旨,让快马加鞭送到奕亲王手里。
严真离开时,周启奉命送他,路上周启拍严真马屁,“还是严大人厉害,皇上如今也只愿听严大人的话了。”
严真却并不觉得高兴,这位皇上还是太年轻了,许多事过于理所当然,他现在能劝的动,那往后呢,等皇上再年长些还愿意听他的话吗?
更何况他本就不年轻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年头好活,目若没人劝,皇上这般一意孤行下去,大楚,危矣!严真叹了口气,对周启说,“周公公是皇上身边的人,公公的话皇上也会听的,往后公公也可多跟皇上说说,皇上如今太年轻,也太寂寞了些,想来是愿意跟周公公说话的。”
周启就这般被委以了重任。
第一百五十六章 叛乱起
萧楚奕等人出城后就一路往开阳县去,打算晚上在开阳县歇一晚上第二天再赶路,同时凌清时还想把林洵带着一起。
之前说等京城的事定了就把林洵接到京城去,但没想到事情成现在这样了,凌清时就不太想让林洵去京城了。
虽然说跟着他们在外面跑可能学不到多少书本上的知识,但能长见识,也能开眼界,还能结实不少人,跟他们在外面历练两年再将人送回来也成。
至于之前说的自保能力,那是在京城他们不能时时刻刻盯着他的情况下,如今跟他们一起,凌清时觉得还能拜萧楚奕为师,让萧楚奕教他功夫,毕竟萧楚奕才是真正的高手。
凌清时问过暗一等人,知道萧楚奕的功夫远在他们这些暗卫之上不说,就是在江湖上也少有敌手。
至于萧楚奕这功夫是谁教的,就问不出来了,萧楚奕也有个师傅,但这师傅没名没姓,只教了他功夫,萧楚奕自己也迷糊的很,好在凌清时也不是刨根问底的性子,也就没再多问。
他将自己的打算跟萧楚奕说了,萧楚奕没什么问题,林洵那孩子聪明教起来应该不会头疼。
这边两人在马车里说着话,突然听到后面传来的马蹄声,很急促,像是在追赶什么一样。
萧楚奕唤了一声暗一,暗一就策马去后面看了,回来时还将那骑马的人一同带了过来。
那是宫中的侍卫,同萧楚奕两人说明了他追来的缘由,又将圣旨递给他后,便回去复命了。
萧楚奕打开圣旨,凌清时也凑过来看,待看完,他笑了笑,“这回倒学聪明了,就是不知道是谁劝的。”
萧楚奕倒能猜到是谁劝的,不过他并不在意,这点事他能办也愿意办,只要不找麻烦就成。
萧楚奕将圣旨收起来,开始思考起另一个问题,“若严真不在了,只怕会出事。”
凌清时知道严真是谁,也知道萧景恒很偏激,且自大,他道:“那就找几个能管住他的人,王爷可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官职变动一事。”
因为赈灾,他们耽误了不少事,后头又跟萧景恒闹矛盾,也就干脆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