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有些事情,点到即止就好,说得多了反而失了帝王的气度。

“这画像倒是有几分功底!”良久之后,他才放下手中的银元,有感而发。

这新铸的金银币,无论是成色还是工艺,都比之前的官银要精致得多,足见主事之人的用心。

“据说这金银币乃是陛下钦点的‘六元及第’所铸!王大人手上的功夫还是首屈一指的”似乎看出景佑帝状态不错,福公公适时附和道。

伴君如伴虎,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闭嘴,这都是他在宫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总结出来的门道,一丝一毫都不敢差错。

“是啊!这都过去许多年了。”景佑帝似是想起什么,放下手中银元,目光悠远,带着几分追忆。

……

“船走到哪里了?”良久,景佑帝收回思绪,目光深邃地看向游船窗外。

窗外,运河的水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两岸的景物如同画卷般缓缓向后移动。

“目前尚在楚州境内,再往南便是苏杭。不过江南这段时间正值梅雨季,景大将军的意思是,最好在此停留几日,避开连绵的阴雨。”福公公躬身答道,将早已打听好的行程一五一十地禀报。

景深负责此次南巡水路安保,行事向来谨慎。

“楚州?这北边便是淮水吧?”景佑帝若有所思地说道。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正好朕也上岸见识一番,这些日子待在船舱里,确实有些憋闷。”他说着,便将手头的几枚金银元揣入袖中,似乎是想带着它们一同去感受淮水两岸的风土人情。

“可惜没带上王小子,那小子诗文做得确实不错,哦!这金银铸的也不错!”站在甲板上,凭栏远眺,景佑帝无端感慨道。

他这次南巡,身边带的多是武将和侍卫,虽能保障安全,却少了几分文人雅士的风雅,少了几个能吟诗作对之人。

“要不传旨入京,让王大人作诗送来可好?”福公公揣摩着陛下的心思,小心翼翼地提议道。

他知道,陛下对王清晨的诗文向来颇为欣赏,若是能得一首应景之作,想必能让陛下龙颜大悦。

“这?是否有些兴师动众?”景佑帝一时有些犹豫,就好像第一次出远门,总不想惊动家里人。

仅仅是为了一首诗,就要劳师动众地传旨入京,似乎确实有些不妥。

“不碍事的!左右不过是一首诗而已,王大人才华横溢,想必很快就能完成,也耽误不了什么大事。”福公公继续劝道,语气诚恳。

“那朕就在此等候几日罢了!”景佑帝最终还是被说动了,对于王清晨的诗文,他确实还是很期待的。

这次出门,唯一的疏漏就是没带个会写诗的,景深和源徒一左一右两个杀才,杀人打仗倒是在行,让他们写诗,那可就太过难为人了。

“那老奴这就去安排,先让景将军靠岸,再唤源将军前来护卫陛下安全!”福公公见陛下应允,脸上露出喜色,连忙说道。

水路之上,安保之事由景深负责;一旦登岸,便轮到源徒接手,两人的分工向来明确,配合也十分默契。

“嗯,且先靠岸吧!正好看看淮水两岸的风土人情!”景佑帝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远方。

……

运河上其实还是比较繁忙的,南来北往的商船络绎不绝,有满载着粮食的漕船,有贩运丝绸茶叶的货船,还有一些载客的客船,帆影点点,热闹非凡。

不过,这些船只在看到景佑帝的游船队伍时,却都远远地避开,不敢靠近。

毕竟,景佑帝船头那面明黄色的龙纛太过显眼,任谁见了都要退避三舍,这是皇室的威严,也是无人敢僭越的规矩。

五月的楚州(淮安),天青如洗,南风徐徐。

运河两岸的麦田一望无际,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的波浪,随着风的吹拂,层层叠叠地铺展向远方,仿佛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