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承毅要的不是一次准确的预测,而是对整个战争的详细直观的了
。
从某种意义上讲,指挥官能否对战争一个全面直观认识,也就是常说的“大局观”将决定战争的最终结局。拿印度战争来说,如果不是在战争爆发前有非常直观的认识。即共和国必须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且要在损失不是太大、破坏也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恐怕裴承毅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圆满的结果。与印度战争作为反面教材的就是马岛战争,因为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整场马岛战争中,裴承毅都处于“无目的”状态,即不知道该把战争往哪个方向推动,也就无法集中力量取得胜利。在指挥这场战争的时候,裴承毅最初的状况与马岛战争期间的遭遇非常相似,即没有明确的总体认识,不知道该如何推动这场战争,也就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直到回国参家战前会议,与苏劲辉、李存勋、颜靖宇等人谈过之后,裴承毅才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该如何打这场战争,以及该为什么样的结局而努力。
非常可惜的是,在他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不得已,他只能借助科技的力量。事实上,他还得借助军情局的帮助。
要对战争进程进行分析,除了需要由裴承毅提出大体的作战方式之外,还愕提供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部队作战能力、军事力量投送能力、后勤保障能力、情报搜集与处理能力等等重要数据,计算机才能进行全面分析。母庸置疑,要想取的这些关键数据,就得请军情局帮
。
冉读分析报告的时候,裴承毅把重点放在了美军的那些相关数据
。
结果让他有点吃惊,即美军的投入能力远没有想像中的强大。按照军情局提供的相关资料,除了部署在土耳其境内的美国陆军欧州军团的先头部队之外,在战争爆发后的一周之内,美军最多投入两个陆战师,而且最先到达的陆战打手师肯定会部署在以色列,帮助以军守卫戈兰高地,为以色列进行战争动员争取时间。也就是说,杜奇威能够动用的第一支主力部队是留在吉布提的陆战2师,也就是他的“娘家”部队。
作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裴承毅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因素会有多大的影响。
不多时,杨少勇等几个主耍参谋就在东方闻的带领下来到了裴承毅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