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斗争

国策 闪烁 1606 字 11天前

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利。而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

世家派没有了,不等于尖壮派一片和睦。

连续两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斤,部分打手一是由国防部掌握的预算、人事等“文权”二是由总参谋部掌握的调动、战争等“武权。”虽然这种权力划分仍然不够理想,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最终应该形成由国防部领导军队,总参谋部只负责作战指挥的,即文官管理军队的权力分配方式,但是理想的军事管理方式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民主政治,即军队向国家效忠,而不走向执政党效忠,所以前先得完成政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是同步前进的,因为共和国的特殊国情,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军事改革总比政治改革快那么一点。为了确保通过温和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而不是把改革酿成暴力革命,所以军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更不可能单独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王元庆为什么要存离任前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了。

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第三次军事改革是王元庆的使命,因为纪佑国搞了第一次军事改革、赵润东搞了第二次军事改革,如果王元庆不搞一次军事改革,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个就将受到影响。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王元庆仅仅为了口史,就应该在日本战争之后搞第三次军事改革。而不楚巧一呐任前才下手。不管怎么说,军事改革也是社会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见到成效。更何况政权交接本来就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王元庆不可能在即将离任,共和国将迎来旧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时候搞第三次军事改革。

那么,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前面说了。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相辅相成。

纪估国在这么做,赵润东也在这么做,王元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也就是说,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支持政治改革,成为继续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

以裴承毅的政治头脑,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深刻关系。

袁晨皓也不是笨蛋。经裴承毅提醒,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关键是,元首即将离任,即便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想法非常美好,能否达到目的还是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