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王元庆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政治头脑。虽然在第一天晚上没有明白过来,但是以裴承毅的目光,在制订作战计戈打手的时候。肯定会把攻打新德里放在更重要的个置上,甚至有可能先打新德里,再转向南下。
即便如此,问题仍然比较棘手。
按照王元庆的估计,就算在旧月之前占领新德里,然后让新政权上台,同时着手组建与培刮“印度新军。”到西年春节,最多武装一支人数不超过旧万的军队,而且很有可能是一支没有多少战斗力的准军事部队。靠这样的部队,肯定无法控制整个印度。要想稳住印度的国内局势,至少需要刃万“新军”。毫无疑问,培刮肯定会持续到站年底。新军担不起重任,共和国的作战部队还得留在前线。果真如此的话。在岛年初结束战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政治家,王元庆不会像军人那样思考问题。
实际上,以军人的手段,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办法也不难,只是得更加深入的权衡利弊。
以王元庆的战略眼光,他不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说到底,解决办法很简干,一卜珑是在战争结束后,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民走政权,抚,:“还给印度,共和国尽量不要干预印度内政,由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
虽然这也是必须走的一步。但是早走与晚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按照王元庆最初的想法,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肯定要以人道主义援助、战后重建等等名义在印度推行军管政策,等到印度社会秩序稳定下来,物资供应能够满足绝大部分民众的需求,再考虑解除军管政策通过大选组建正式政权。由此确定印度的政治体制与国家基本结构。
可以说,这么做最稳妥。也最能实现共和国的利益。
提前在印度推行民主制度的问题非常多比如战争对印度人造成的影响。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会对民主选举造成巨大影响,而民主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将使印度再次对共和国构成严重威胁。无论如何,王元庆不希望数十年后再打一场印度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