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新朝

新帝甫立,以宣德为年号,明年为宣德元年,大赦天下。

无论心中如何想,历史的车轮皆滚滚向前,不曾停歇。

仁宗皇帝的葬礼声势浩大,最终于九月葬入皇陵。

而在此之前,天下局势就已然为之一变。

皇宫,宫道之上,杨荣和李显穆并行,微微叹口气道:“守正公,如今新帝一立,朝廷以及地方立刻便人心浮动,洪熙年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心思,再次浮躁起来。”

李显穆了然,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的老臣难道能都在新朝得势吗?

新帝难道就不往诸部安插自己的亲信吗?

毕竟新帝可是从永乐年间就被封为太孙的,他有一整套的班底,正如同先帝继位后,内阁众太子党一跃而起,新帝也有这么一批党羽。

这些人下面也还有许多人,这些人是必然要夺取一部分权力的。

自古以来顾命大臣没几个有好下场,其中和皇帝的原因不太大,基本上都是政斗而导致的。

比如汉武帝安排的几个顾命大臣,就斗的非常惨烈,只剩下了霍光一人。

李显穆没太在意,只淡淡说了一句,“相互争斗乃是本性,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要在其中把好关,不让争斗涉及到天下即可。”

杨荣见李显穆不太在意的神情,踌躇了一下后低声道:“守正公,昨日我在华盖殿当值,陛下有意换一个左都御史。”

李显穆一怔,如今的左都御史是心学派的巨擘郑欢,先后担任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后来被调任左都御史,主管监察,一直都是李显穆最得力的政治盟友之一。

如今皇帝竟然想要调走。

李显穆转念一想,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可以监察百官,历来都是朝廷中仅次于宰相的重要权位。

新帝一下子瞄准了这个位置,便是为了握住一把对百官的刀,这是为了收权,再加上锦衣卫和东厂的动作,不得不说,皇帝的思路很清晰。

二人并行在宫道上,李显穆安抚道:“新帝刚刚登基,替换一部分旧臣乃是应有之意,说不破天去,郑欢没被先帝临终前召见,自然便要动他,我看不光是他一人。

今日进宫后,京中以及天下的局势便是要大变。”

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想错,朱瞻基的安排来的很快。

今日入殿中的是六部尚书、内阁大学士以及左右都御史,左右各自坐着,一共是十三个人,全部都是正二品的大员,任何一个抬出来,都是大明官场上,响当当的人物。

“子荣,守正公不是和你一起来的吗?怎么不见他?”

杨荣往后边瞟了一眼,“守正公先被陛下召见了,大概稍后会和陛下一起入殿吧。”

听到李显穆被单独召见,在场众人反应各不相同,心中自然都有羡慕之心,知道皇帝对李显穆还是信任,毕竟是帝师,又是关系亲近的长辈。

但同时众人也都微微带起了些凝重之色,心知今日的朝会怕是没那么简单,皇帝竟然要先和李显穆通气,而非直接说于众臣。

殿中气氛肉眼可见的凝滞起来,不少人都有些不安,毕竟这十三人之中,有五个人,在先帝临终前没有被召见,这就先天有缺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

皇帝朱瞻基和李显穆以及宫人自殿后而入,朱瞻基坐在上首,李显穆则立在左手第一的位置。

“这些时日以来,先帝的丧事辛苦诸卿,如今万事具备,只待新朝之征了。”朱瞻基笑道:“朕思及新朝大事,还是要将先帝朝不曾完成的政策推行下去。

在先帝驾崩前,曾经定下拆分诸省的大事,却没来得及实行,如今朕登基,便先做这件有关于大明社稷苍生的大事。

只是朕思来想去,拆分诸省后,新建立的诸省,必然事务繁杂,还需要从朝廷大员中,派人前往担任父母官,朕才能放心啊。”

!!!

皇帝这番话一出,殿中众人皆是对政治敏感性极高的人,立刻就意识到,皇帝这是要调整他们这些人了!

众人不由自主望向了李显穆,却见李显穆眼观鼻、耳观心,一看就知道皇帝已经和李显穆商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