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青蛇庙

冬日重现 雪梨炖茶 4049 字 2天前

“我发现她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平时她和她奶奶就靠香火钱?”

老宋却说你别转移话题。

张述桐无奈了,对着福克斯发誓,他要是骗人就让车子原地熄火。

老宋说去去去,你小子拿我爱车发什么誓,但又打量了几眼张述桐的表情,发现不似作伪,才正经道:

“应该吧,可能平时还有政府的一点补助,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对她家里的庙有点好奇。”

“也还好吧,就是座本地的小庙,一个院子,铺着石板路,走进去一个主殿,旁边两个偏殿,在我眼里这些庙都是一个样,红色的墙青色的瓦……然后院子里有棵很大的流苏树,还有个架子,能挂许愿牌,我当初还许过愿呢。”

张述桐说不是问您哪里好玩,我的意思是,既然叫青蛇庙,那个青蛇呢?

“就一条很大的青蛇呗,我也不信教,没什么避讳,既然去了就拜一拜,心诚则灵吧。”

张述桐又问:

“那这座青蛇庙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是别的什么庙?”

他刚才用百度搜了下,搜到的是个传说,就是路青怜当初钓鱼时讲的: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姑娘……不对,是有条青蛇,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此处还不是小岛,而是一个巨大的坑,然后青蛇神盘踞在此处,祂的身子形成了小岛。

张述桐甚至怀疑路青怜就是从百度百科上背的。

他把这段话讲给老宋,老宋也乐了:

“听听就得了,说的难听点,都是些迷信的东西,我听说南方沿海那边更多,一个村子都能搞出一座庙来。”

“我记得两三年前,你们上初二的时候吧,正好赶上国家有个政策,大概是把那些住在山里的山民搬迁到城里,虽然她家的情况还不太一样,但真想的话还是符合条件的,政府的人去问过,当时喊上我一起去做调解,但她奶奶不愿意。而且这事挺复杂的,她家那座庙吧,其实算个小景点,不少人专程过来玩,最近这几年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叫打造文化符号共建旅游城市,估计那座青蛇庙也算‘符号’,很多事叠到一起,也就不了了之了。”

说着老宋就有些发愁:

“我担心的倒是别的,青怜一直待在庙里也不是个事啊,虽然我当老师的应该尊重人家信仰,但以后也得上高中上大学找工作,总不能一辈子都当个……都当个庙祝对不对?

张述桐心道你放心,这次没了我阻拦,她上高中问题不大。

张述桐又问还有没有其他事,您再给我讲讲?

“其他的,我觉得我还不如你们学生之间了解的多呢,每天都走路来上学算不算?我以前问她用不用老师给你买个自行车,也不贵,她说不用,哦,还有就是庙旁边有块菜地,还养了几只鸡,青怜给我提过一兜鸡蛋……”

这些全是家长里短的琐事。

张述桐不想听这个,他其实是问老宋,路青怜有什么反常的点。

听了一大堆,可以说处处是反常,可这是相对普通学生来说的。

他现在才发现,从前对路青怜了解真够少的,明明当了三年多同学,结果一问三不知。

张述桐回忆一下,突然想起来,从前开家长会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名字写好摆在座位上,不久后家长找到各自的位置,学生们就挤在教室后面,嘻嘻哈哈地交头接耳……每到这时热闹得跟下饺子似的,老宋一瞪眼,就有调皮学生的家长自觉回过头,去寻找自家儿子闺女的身影。

路青怜的座位上总是空着的。

所以每次念成绩单的时候都很尴尬。

路青怜一直是第一名,那边老宋表扬的话说出口,讲台下的家长互相望望,却无人认领,等念到第二,排在这里的通常是张述桐,自家娘亲才笑眯眯地站起来,心安理得的迎接周围的掌声。

反正在学生时代,成绩单上的排名便是莫大的荣誉了,多少家长心中的梦想,为此恨铁不成钢地对自家崽子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什么样”,可他们班的第一缺席了三年多,一直到初中快要毕业,还没人见过年级第一的家长是什么样子。

后来家长们也习惯了,自动把这个名次略过,就当初四一班的成绩表从第二开始。

但张述桐想不到那时路青怜去哪了,跟着他们站在教室最后面吗?还是独自去了天台?或者已经回到山上?

于是他问:

“她父母呢?”

老宋挠了挠头:

“这个啊,好像很早以前就去外地了,我没细问过,你知道吧,有的事你问不问结果都一样,那不如不开口。”

好像确实是这样。

反正她的父母在葬礼上没露过面。

张述桐偏过头去,看着窗外的街景,路上是寂寥的样子,这片小小的土地从来都是如此,他只不过上了四年学就走了,如果再在这里待上八年呢?

或者说整整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连岛都没出过呢?

无论是哪个时间线,路青怜一直留在这座岛上。

这八年对他来说是一眨眼的事,但放在他人身上,是沉甸甸的时光。

这时老宋却说:

“其实你俩还挺像的。”

张述桐心不在焉地点点头,说还好吧,我可能不爱说话,但整体来讲很正常的。

“你小子骂谁呢,说青怜不是正常人?”宋南山笑骂,“我觉得你把人家姑娘想得太复杂了,不止是你,其他学生也是,她家里是特殊点,但也是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不是?”

张述桐说她可比一般孩子早熟多了。

“你不也挺早熟的,谁家正常小孩跟着老师去派出所?”

张述桐耸耸肩。

“你想想啊,为什么青怜她一直年级第一?”

“聪明呗。”

“错,说明人家热爱学习。”

这句话莫名有点幽默。

老宋却正经道:

“我不是开玩笑,虽然现在不流行这套了,但你想想,对你们来说上学是负担,是坐牢,巴不得天天放假,但青怜那边不一样的,你说她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起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光赶路都要一个小时,总不能是为了锻炼,所以我说,现在家庭条件都好了,你们看不上、觉得很寻常的东西,但对有的人来说是努力争取来的机会。”

张述桐被说服了,想了想还真是,别管少女在学校外扮演着何种身份,起码在“学生”这个角色上,一直恪尽职守。

老宋又语重心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