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双旦合作(6k)

……

……

“来来来,兄弟们吃。”

包间里热闹非凡,圆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热气与香气交织升腾。

围坐在一起的,主要是陈龙大哥成家班的武行兄弟们和几位核心助理,气氛热火朝天,充满了豪爽的江湖气息。

大家用带着各地口音的方言大声谈笑,酒杯碰撞声不绝于耳。

顾清也被氛围感染,仰头一看发现熟人,举着一杯果汁,笑着走向了席间一位身材健硕、肌肉虬结的壮汉。

“周哥,好久不见了。”顾清主动伸出手。

被称作周哥的武指周伟明显愣了一下,随即吃惊地连忙站起身,用略带粗糙的大手握住顾清的手:“顾…顾清,你还认得我?”

他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我当然记得周哥您啊!”

顾清笑容真诚,用力回握了一下,“上次拍《唐探》,曼谷街头那场追逐戏,您给我们设计的那套动作,又漂亮又符合人物设定,

思成哥看完监视器回放,当时就拍板说特别满意,夸您心特别牛!”

“哈哈,哈哈哈!你们喜欢就成!都是份内事,份内事!”

周伟被顾清如此清晰地记得细节并当众夸赞,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下意识地抬手挠了挠自己剃得极短的板寸头,咧开嘴憨厚地大笑着。

他内心着实吃惊且激动,距离《唐探》拍摄结束已经过去大半年,剧组人员来来往往,

他万万没想到顾清这样一位日理万机的顶流,竟然还能一眼认出自己这个幕后武指,并且能如此具体地说出工作细节。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周围其他武行兄弟们投来的羡慕目光,那种被尊重、被记住的感觉让这位硬汉心里暗爽不已,腰杆都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

“顾清,别光站着聊了,快过来坐,菜都要凉了。”

主位上的陈龙大哥将这一幕尽收眼底,看到顾清如此尊重且真心对待自己这些幕后的兄弟。

他脸上的笑容愈发欣慰和亲切,连连招手呼唤顾清到自己身边的空位坐下。

“龙叔。”

顾清应声走过去,依言落座,侧头问道:“你刚才说有事要问我?”

“对啊,”陈龙大哥放下筷子,身体微微倾向顾清,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好奇与探究,

“我就是想问问你,上次你去那个《中华诗词大会》,真就现场背了那么多首诗?节目组真没给你准备提词器或者剧本?”

“真没啊,龙叔。”

顾清失笑,摇了摇头,“都是即兴的,当时台下那么多专家学者看着呢,用提词器不是一眼就被拆穿了。”

“哇!好劲啊!”

陈龙大哥闻言,立刻瞪大了眼睛,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忍不住用粤语惊叹出声,

随即又切换回普通话,语气充满了佩服:“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你这脑袋是怎么长的?也太聪明了吧!天才,你真是天才!”

作为从上世纪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派电影人,陈龙大哥内心深处特别尊重和羡慕那些有一技之长,

尤其是“有文化”、“有墨水”的人。

这或许也源于他早年因家境贫寒、学戏辛苦而未能接受系统教育,内心深处对知识怀有一份敬畏,甚至些许不易察觉的自卑。

因此,

顾清在节目上那种胸藏万卷、口吐莲花的才子形象,尤其是与人对抗连续背出两百多首含有关键字的诗词,

在他眼中简直是神乎其技,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羡慕不已。

“龙叔,您可千万别这么说。”

顾清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半是谦虚半是真诚地回应道,“您一个人能学会那么多门外语,能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

又能打又能演还能自己拍电影,做导演、做动作指导,您这才是真正的天才,我跟您比,还差得远呢。”

他这话并非完全客套,

陈龙大哥那仿佛铁打的身体、永不停歇的精力以及在国际影坛取得的巨大成就,本就是无数人难以企及的天花板。

“哈哈哈,没有没有,”

陈龙大哥被反向夸赞,乐呵地大笑起来,摆着手,“我那些外语啊,都是半桶水,唬唬人还行,

真要说流畅交流,也就只能讲个两三句日常用语,跟你这满肚子学问比不了,比不了。”

他笑完,又像是想起什么,饶有兴致地追问:“对了,顾清,看你这么会背诗,作的词、写的曲也都古意盎然,韵味十足,你平时是不是经常看古书?”

“嗯,四书五经都粗略地看过一些。”顾清点点头。

“哈哈,《四书》我小时候我师傅于也逼着我背过!”

陈龙大哥像是找到了共同话题,谈兴更浓,甚至带着点得意,“我现在有还能背出来,你听着啊:子曾子曰……”

他竟真的即兴来了一段贯口,虽然发音带着明显的港味,但吐字清晰,节奏感十足,看得出是下过苦功的。

“龙叔,您背的这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引用的版本吧?”

顾清听完,有些哭笑不得地指出。

这段背诵绕口诀,是民国时期的教书先生经常使用的。

而陈龙大哥的师傅的确是那个时期的人。

“哇!对对对!就是朱熹的那个…那个什么注!”

陈龙大哥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是遇到了知音,激动地一拍桌子,对着顾清就竖起了大拇指,嘴里不住地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眼神里的喜爱和欣赏几乎要溢出来,“顾清你是真的懂!

上次我参加马爷和窦文滔的那个节目,我背这段,他们都没听出来是哪一版的,利害!太厉害了!”

此刻的陈龙大哥,看着顾清的眼神充满了喜爱,恨不得这就是自家的崽呀。

顾清身上那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却又丝毫不显迂腐,

同时眉清目秀、光彩照人的气质,简直完美契合了他心目中对于“文化人”兼“优秀后辈”的所有想象。

他羡慕得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心中暗自感慨:要不是自己年纪太大,顾清又年纪太轻,辈分和时代都不同了,

搁他年轻时在港娱的那个环境里,他真想当场认下这个“干儿子”。

在那个年代,圈内认干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于巩固关系、互相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