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平常循规蹈矩,习惯刻板僵化了,只想着遵守传统礼制,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年轻人脑子活络。
这时候,礼部尚书吴山再次站了出来,对皇帝奏道:“胡宗宪也有更换凯歌之提议,并且创作了平倭凯歌,交由臣加以审议。”
事不关己的大臣立刻很直观的感受到了,一股针锋相对的味道。
陆炳手下的锦衣卫官创作了一篇凯歌,胡宗宪立即也写了一篇,这不是针锋相对又是什么?
半个当事人陆炳面色平常,似乎毫不意外。
也算是在情理之中吧,锦衣卫街道房军士连连集体大合唱灭倭凯歌,胡宗宪被抢了风头,不可能一点反应都没有啊。
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另外也创作一篇凯歌来对冲。
嘉靖皇帝也收下了胡宗宪的平倭凯歌,对礼部尚书吴山询问道:“对这两篇凯歌,你意下如何?”
吴尚书客观公正的回答说:“白榆所作凯歌过于浅白,全是短句,用语稍显粗陋;
而胡宗宪所作凯歌更为雅致,语句华美,更为衬托大典。”
嘉靖皇帝沉吟片刻,又看向另一方陆炳,同样询问道:“你意下如何?”
陆炳脑子里想的不是凯歌,而是前几天出现在御街街口的那份大字报。
就是让兵部杨尚书非常生气的、建议献俘礼主要奏报人由兵部尚书改为胡宗宪的那张大字报。
陆炳虽然没证据,但现在有八成把握可以确定,那大字报一定是白榆干的!
不然的话,为什么大字报挑的事,现在恰到好处的就能用上了?
还有,为什么绕来绕去,最后还是按照白榆规划的路子来办事?
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东想西,陆炳就发了一下呆。
嘉靖皇帝不悦的说:“朕正在问你话!”
陆炳连忙收回,奏对说:“臣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先前京师中有议论说,将献俘典礼主要奏报人由兵部尚书换为胡宗宪。”
嘉靖皇帝没有表态,只反问道:“竟然还有这样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