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炮弹就是这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炮弹了吧!还有比这更大的炮弹吗?”
听到这话,王根生则是点点头道:
“有啊!比这四百零六毫米口径还大的炮还有三种呢!不过这口径第一大的炮弹则是有点像迫击炮,其名字则是叫做戴维大炮,其口径更是达到了九百一十四毫米呢!”
没错,这门被誉为“小戴维”的米啯重型迫击炮,其目标并非一栋楼或一个碉堡,而是旨在摧毁如齐格菲防线般坚固的防御体系。
在盟軍登陆鸥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之际,情报显示得啯人在大西洋沿岸及莱茵河一带构筑了多条钢筋混凝土防线。齐格菲防线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设有地雷场、反坦克壕沟和龙牙等障碍,还计划部署众多钢筋混凝土堡垒。
于是盟軍在审视了手头的装备后,意识到要突破齐格菲防线,将会面临巨大的人员和时间消耗,这样的代价显然难以承受。
并且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战役持续时间可能会给得軍带来宝贵的喘息和重新集结的机会,进而影响整个战局的走向。于是面对这样的困境,盟軍决定采取行动,而米軍则开始着手研制新型重型火炮,以应对这一挑战。
在研发之初的设想中,这款新型重型火炮,不仅具备惊人的破坏力,而且要更便于快速组装与拆卸。在夜幕降临时分,它能迅速进入预设阵地并完成组装,然后对最远六至七千米外的目标发动致命的攻击。而随着黎明的到来,火炮又需在短时间内拆解并撤出阵地,以躲避敌人可能发起的空中反击。
在这样的考虑之下一九四四年五月,軍方下达命令,要求制造公司在短短六个月内研制出令人满意的重型火炮。为了高效响应軍队的迫切需求,并节省宝贵时间,设计师们决定借鉴迫击炮的设计理念。
然后在一九四四年十月,公司圆满完成了重型火炮的设计工作。这款迫击炮的炮筒重达六十五点三吨,口径宽阔至九百一十四毫米,而炮座则重七十二点五六吨。
当然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所发射的弹头重量高达一点七吨。该炮配备了一个尺寸为长4四点八米、宽二点七米、高三米的坚固底盘,以及用于高低和方向瞄准的精密仪器。
在设计中,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了三段熄灭法,使得炮管的强度从原计划的每平方英寸六万五千磅提升到了九万五千磅,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射程,达到了惊人的八千七百米,远超軍队的预期要求。同时,该炮发射重约一点七吨的炮弹时,仅需约九百七十千克的发射药,效率之高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