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寸步难行

这一型号在装备过程中还曾经历一段波折:在一九四零年入役后不久,軍方就叫停了它的交付,理由是“应尽可能将部队装备的探雷器种类保持在较少的水平”,但也许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其构造复杂、造价昂贵。不过,高层的态度很快又有了大转弯,在一份一九四一年五月的文件写到:“‘亚琛‘和‘科隆’型的交付推迟使得有必要重新开始交付‘伯林’型。该型号已有一部分交付部队,而为了尽可能减少使用的探雷器种类以及保持軍队装备的统一性,它本应回收。但由于其他公司的探雷器因生产困难原因给部队装备造成了愈发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重启‘伯林’型的装备工作”。当然,该文件中提到的也许只是部分原因,考虑到“伯林”在部队中的口碑实在不错,停止装备很可能引发了一线士兵的不满和抗议,这也为其重返战场起到了推动作用。

当然,这地雷探测器虽然说是得啯先行研发的,但是随着得啯由进攻转变成为防守,米啯等一些盟啯自然也是需要地雷探测器来进行。

于是随着得啯的地雷探测器被缴获,盟軍就立即开始了逆向复刻研发的操作。

然后就有了SCR-625地雷探测器,这款探测器从一九四二年九月开始生产,并迅速投入使用。它的外形设计独特,易于识别,能够探测埋深在六到十二英尺之间的金属地雷。

要知道六到十二英尺的探测深度则是相当于一点八米到三点六米这样的深度了,如此深度自然要比伯林探测器的最大五十公分的探测深度大得多。

这样的一个深度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实际战场上的地雷埋设深度。

探测器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六英尺长,也就是一米八长的探测杆,一端装有圆形的探测线圈。操作者背负的背包中装有干电池,而谐振器则附在肩部,方便操作。此外,还配备了一副耳机,以便在嘈杂的环境中清晰地听到探测信号。

这款新型地雷探测器的性能表现非常出色,为战场上士兵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它的成功使用,不仅提升了战场上的排雷效率,也为后来的地雷探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当然此时米軍所使用的就是这种探测器,这不面对厚达五十公分的积雪,如果是伯林探测器,那么就得失效了,毕竟伯林探测器的深度就是五十公分。

因此一旦有积雪覆盖,那么探测效果自然就是大打折扣了。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晚上的休整之后,史密斯带着陆战一狮以及其他部队撤下来的残兵开始向着水门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