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对敌方目标的实时监控和快速打击能力。米軍在战争中首次大规模使用了卫星通信、无人侦察机和先进的雷达系统,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指挥官能够迅速获取战场信息,对部队进行有效指挥,并准确地将火力资源分配到需要的地方。
在阿副汉和衣拉克两场战争中,米軍利用其在信息技术、远程精准打击能力以及无人机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对敌方目标实施了高效精准的打击。与传统战争相比,这种打击方式大幅降低了米軍士兵的伤亡率,同时也提高了作战效率。然而,这种作战模式也导致了弹药消耗的大幅上升,尤其是在阿副汉战争和衣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据统计,米軍在这两次战争期间共计发射了约六十亿发子弹,但实际上仅击毙了约两万多名敌軍。这意味着,平均每杀死一名敌人,就需要消耗大约二十五万发子弹。这一数据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火力打击的密集度,更突显了现代战争中精准打击背后的巨大物资消耗。
这种战术转变和弹药消耗的背后,是米軍对战争进行精确控制和对民众伤亡降到最低的努力。通过精确打击,米軍力求在摧毁敌方軍事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平民的伤害,以及减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破坏。这一点在衣拉克战争的城市战斗中尤为重要,当时米軍在努力避免在人口密集区域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击败隐藏在城市中的敌軍的挑战。
此外,高弹药消耗的现象也反映了在复杂地形和复杂环境下进行軍事行动的困难。在阿副汉的山地战斗和衣拉克的城市战中,敌軍经常采用游击战术,利用地形和民众作为掩护,增加了米軍的作战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和武器,也难以完全消除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对弹药的大量需求。
当然子弹的杀伤效能降低最为重要的是,防弹衣的运用,如果说悦战普及的是自动步枪那么海湾战争普及的就是防弹衣了,随着防弹衣的普及和运用,子弹对于人体尤其是人体要害部位的杀伤力大大降低。
要知道不论是在一战还是在二战,防弹衣都因为材料问题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
而士兵们手里拿的主要武器都是子弹威力较大的栓动步枪。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不仅仅是栓动步枪换成了自动步枪,身上也是穿上了凯夫拉或者氧化铝或者钛合金的防弹衣。
如此一来杀伤力自然是大大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