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炳义如今也是大队长了,他这个人本来就很活泛,为人处世有一套,再加上有方唯的帮助,能有今天的地位也不意外。
方梅一心守着丈夫和孩子过日子,对于亲情看得比较重。
但对于田炳义这种老油条的性格,多少还是有点不习惯。来找三弟帮忙就直说,偏要拐弯抹角。
“是啊,难得清闲一点,出来走走挺好。二姐夫,你们队里生产的次一级稻种卖了没得?”
方唯心知肚明,估计二姐夫又有什么事需要自己帮忙。
他和方梅的想法不一样,一家人刚见面哪能就直奔主题呢?总得先聊一会别的。
“卖出去了,倒是没费什么劲,人家上门来拉货,换购的粮食也一并送了过来。”
田炳义简单的回应了一句,貌似也没有多少兴奋之情。
他和稻种打交道也这么多年了,可惜由于水土的原因一直都是种植次一级稻种,无法成功培育定型稻种。
两人都没有纠结这个话题,一家人闲聊一会便开始吃饭喝酒。
吃过饭,田炳义和方梅去方唯家里坐了一会,方梅和盘莲花坐在堂屋里聊天,方唯和田炳义去了天台喝茶。
“老三,听说你们公社其他的大队培育定型稻种也成功了?我要是想培育的话,有什么要求能不能和我说一下?如果条件合适,我也想搞这个。”
田炳义直到此时才进入了正题,他其实也想搞定型稻种。
定型稻种一方面是收益大,另一方面不像次一级稻种会受到诸多的限制,而且他觉得次一级稻种很快就没什么前途了,毕竟定型稻种的产量开始上来了。
“我估计可能不行,我们17个大队的土壤和环境比较接近,就这还搞了好几年才取得了成功。你那边可以尝试一下,先搞个几亩试验田,看看结果再说。”
对于方唯来说,不管谁想尝试培育定型稻种他都是支持的,不存在隐瞒技术的问题。
但问题是这次16个大队的成功,是建立在大家紧密联系并成立了【互助协调小组】的基础上,所以才他才能对全部的耕地进行指定。
田炳义他们大队和下塘大队不属于同一个公社,他也没法把对方拉进协调小组,真要那么干了,早晚得出事。
同一个公社的大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还能说得过去。要是横跨不同的公社,那性质就变了,搞不好就得进去。
因此,绝不能把协调小组发展成非法组织,这是方唯的底线。
“这样啊,那估计悬了。老三,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大队快速提高收入?”
听话听音,田炳义觉得培育定型稻种是没戏了。
不过他依然没有死心,又向方唯讨教还有没有能快速致富的办法。
“快速致富我没那个本事,哪个富裕队不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但要是说想提高一些收入,还是可能的。比如像我这边搞出来一种高产烟草品种,另外还有高产油菜品种。”
方唯帮不了田炳义,像那16个大队一飞冲天的机会并不好找。
他的金手指也有很多限制,不是他不愿意帮忙,实在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唉,真羡慕那16个大队!老三,我觉得次一级稻种今后没什么出路,你认为我想的对吗?”
田炳义自然不会方唯是在推诿,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对方说不行,他只有遗憾却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实事求是的说,田炳义的眼光还是很准的。
随着【南光二号】定型稻种产量的大幅提高,次一级稻种的市场就会快速的萎缩。以后能培育次一级稻种的地区就多了,即便是还有一些市场需求,那竞争也会很激烈。
单纯种粮食的收入更低,难怪田炳义会着急上火。
“你想的没错,除非你这边有固定的客户,否则种植次一级稻种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方唯实话实说,田炳义不吱声了。
第二天。
方唯带着田炳义去瑶寨看了新品种的烟草,回来后又拿出来了高产的蔬菜种子、经济作物种子以及油菜种子。
田炳义各样拿了一些,打算回去后试种一下。
“二姐夫,你们大队一直都有鱼塘,可以尝试好好发展一下。”
以前去二姐家,每次田炳义都会搞来两条鱼来招待他,他觉得当地出产的草鱼、鲫鱼的味道很不错。
于是他建议二姐夫可以适当的扩大鱼塘的规模,做好了经济效益很可观。
“好的,你的建议我都记住了,回头可以尝试一下。”
二姐和二姐夫一家告辞离去,方唯暂时帮不了对方太多,等以后有机会再说。
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