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方唯才从田里出来。
他随后给照顾试验田的阿哥们交代了几句,便去了王松林家里。
他在忙活的时候,王松林已经过来喊了他两趟,让他晚上去家里喝酒。
翌日。
方唯仔细查看了稻种的生长情况,目前瑶寨还是在培育【农优58】粳稻稻种,也是全县唯一一家培育这种稻种的大队。
稻种通过收购部分全部外销,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寨里的副业发展不太均衡,养殖业一直发展不起来,但也能做到自给自足。高产经济作物的育种倒是做的不错,也给队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竹子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外销的数量还是很少,大头是给下塘大队竹器厂提供原材料。
林业方面乏善可陈,倒是土特产越来越红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三哥,寨里的知青大部分都走了,剩下的这些估计也呆不了多久。所以,我们的劳动力还是不够,好在通了电,也购买了不少农机,要不然根本忙不过来。”
王松林一直跟在方唯的身边,他最近有些发愁,事情越来越多,但人手却越来越少。
瑶寨留不住人,到目前为止连一个愿意留下的知青都没有。
上面也很照顾在瑶寨插队的知青,有招工回城的名额都是先考虑他们,所以人都快走光了。
“山上地形特殊,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因此要有所取舍。我合计,未来咱们的优势产业就是育种,再加上烤烟的种植,绝对能让寨子发展起来的。”
即便是修了路通了电,瑶寨的农业生产条件还是差了点。
方唯通过育种为寨里带来大量的收入,通过副业养殖和蔬菜的种植,努力做到自给自足。发展几年,就应该全面迈向富裕队了。
别的真不能要求太高。
“是啊,现在已经很不错了,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现金收入也不低,大家都挺知足的。”
王松林的心里很清楚,如不是因为有方唯,寨子还是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
育种给寨里带来了大量的粮食和现金,是大家摆脱贫困的唯一道路。
实际上等国家的经济建设搞上去了,瑶寨更适合搞旅游业。
百年的瑶寨,留下了很多历史印记,还有不同于山下的风土人情以及诸多节日活动,肯定能吸引很多人来游玩。
只可惜现在的时机不到,连物资都要凭票供应,有多少人有闲钱去旅游呢?
即便是有少数人有那个经济实力,也会选择去大城市看看。
中午。
方唯吃过了午饭就离开了瑶寨,返回了队里。
瑶寨这边不需要他操太多的心,他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了下塘大队。
匆匆数日。
方唯再次带人来到了三清观。
这一次来的人数多一点,有二十多个,上山的时候大家都挑着担子,里面装了大米和腊肉还有干菜。
三清观就两个人,粮食储备很少,无法供应这么多人的口粮。
大米是方唯自己从家里拿出来的,家里的存粮很多根本吃不完,腊肉和干菜也是。
至于蔬菜,道观倒是可以提供,他们两个人种的菜可不少。
“方支书,瓦片已经买回来了,都堆在后院。道观的事情真是给你添麻烦了,是我们没用,连吃的粮食都不够。”
孙道人的两个徒弟感到很惭愧,人家过来帮忙,还得自己挑米上山,说出去都脸红。
方唯却不在意,道观里是啥情况他最清楚,不可能计较这些小事。
“不说这个,咱们是自己人,说多了反而生分。”
他们抵达三清观的时候就比较晚了,所以吃完晚饭都早早睡下。
翌日。
大家起的都很早,吃过早饭就开始干活。
一部分人开始修缮屋顶,将损坏的瓦片换掉,免得一下雨就漏水。
另一份人开始做木工活儿,包括门窗、廊檐以及大殿里的一些地方要更换,至于损坏的神像就比较麻烦,到时候还得让孙道人上山来进行指导。
大家在山上呆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将所有损坏的瓦片都换了,门窗也换了,主体建筑整个修缮了一遍。
其间,方唯还回去了一趟,悄悄的把孙道人接了过来。
最麻烦的事情就是重修神像,不光是技术问题,关键是不能让人看到,免得横生枝节。
好在这个过程很顺利,有孙道人的指点,几天的功夫就完成了这个任务。
“孙道长,神像暂时不要描绘图彩,等以后再说会好一些。另外,这些修缮过的地方,彩绘怎么办?”
方唯带来的人,刷漆肯定没问题,但彩绘就不行了,大家都没干过。
他自己也不会,彩绘这个活有一定的专业性,不是随便抓一个人就能干好的。
孙道人却笑了,说道:“已经很麻烦大家了,剩下的刷漆和彩绘就交给我的两个劣徒吧,他们会这个。”
没想到孙道人的两个“无用”徒弟还有这一手,这倒是省了不少功夫,甚至连以后神像的复原工作都可以由他们来完成。
“那敢情好!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道长,你再看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修缮的?”
“这样就可以了,谢谢大家!”
孙道人冲着众人行了一礼,大家都很不好意思,纷纷还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