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虎组织全大队的人员上山采摘板栗和油茶籽。
因为路途近,没用几天就采摘完毕。
【采摘油茶籽,点数+186300】
【采摘板栗,点数+367900】
【总点数:17988580点。】
板栗留了67900斤,随后分给了大家。剩下的30万斤板栗卖了9.6万元,也算是小有收获。
油茶籽经过处理,开始榨油。
两次采摘回来的油茶籽一共是317300斤,最后榨出来了104709斤茶油。
“三哥,那就按照平均每人50斤的标准给大家分茶油,你说呢?”
郑虎打算给大家分油,询问了一下方唯的意见。
“行,就照你说的办。”
方唯同意了这个分配方案,一共给大家分出去10万斤茶油,剩下的4709斤茶油归入了库房。
至此,这个采摘季就顺利结束。
下塘大队终于安静了下来,现在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队里也没有什么大事,大家正好可以休息休息。
然而,这个宁静很快就被打破。
调查队重新走进原始森林之后,反而感到很失望。因为下塘大队及其周边的山林,珠玉在前,原始森林里就显得不顾看了。
毕竟方唯带头搞的植树造林,是经过高青山仔细规划的,层次分明、又兼顾了物种的多样性。
在属性的加成作用下,那一带真的可以称之为植物的宝库,而真正的原始森林却显得杂乱不堪,同时又死气沉沉。
龚凡就有一种拿错剧本的感觉,仿佛从村里一路走来的地方才是原始森林,而是真正的原始森林里只是不起眼的杂木林。
调查队横穿过原始森林,回到了单位。
他们手里最有价值的样本统统都来自下塘大队的林地,以及林地之外的山里。
龚凡向领导汇报了这次在下塘大队的所见所闻,领导们都觉得很惊奇。
是什么样的大队干部和社员,才能数年如一日的植树造林,而且还成功栽种了那么多的珍稀林木。
怀揣着一种使命感,单位上通力合作,很快就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
而就是因为这份调查报告号,再次把下塘大队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上午。
方唯正在办公室看文件,公社黄主任来通知他,明天有国家级媒体前来采访,务必要认真对待。
“什么意思?我们最近没做啥呀。”
方唯一脸的懵圈,之前一直在忙着采摘的事情,几乎没有个外界打过交道,有啥需要采访的?
调查队压根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双方没有什么交集,更没有利益上的牵连。
他根本想不到是因为植树造林的事情。
毕竟当地是南方,又不是黄土高坡或者沙漠地带,栽种一些树木不算什么。
“我也不清楚,你认真对待就行了,千万不要惹麻烦。”
黄志刚摇了摇头,交代了一句便告辞离去。
其实他和郑先发都很纳闷,不知道方唯这家伙又搞了什么名堂。
下午。
有人来给大队装了电话。
这件事是提前就说好的,应该和采访的事情无关。
到了第二天,一位女记者由县里宣传口子的一个负责人陪同,如约而至。
“方支书,这位是京城来的杨记者,你可要好好配合哦。”
陪同记者来的干部不是别人,正是郭永清。
郭永清如今也恢复了工作,到宣传口子担任负责人,在县里也算一号人物。由他亲自陪同杨记者前来,可见县里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好的,咱们先去会议室坐会?”
女记者三十岁左右的年纪,短发,一看就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人。
“我们还是先去山上看看吧。”
杨记者摇了摇头,似乎急于进入工作状态。
“上山急啥?先喝杯茶,然后我们再去。”
方唯笑着阻止了对方,然后领着二人去了会议室。
宾主落座,有人送来了茶水,杨记者喝了一口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茶水的味道清香淡雅回味无穷,喝一口唇齿生香。
“好茶!方支书,这是什么茶?”
“好茶谈不上,就是山上的夜茶,采摘回来自己炒制的。杨记者要是喜欢,等回头送你一点。”
“那就多谢了!”
方唯和杨记者寒暄了几句,对方喝了两杯茶,再次提出来要上山看看。
这一次他没有拒绝,不过看到郭永清面有难色,知道对方大概是懒得爬山。
“郭部长,你的关节炎是不是又犯了?要不你在大队部休息,我和杨记者去山上去转转,回来后咱们再一起吃饭。”
杨记者一听,也开口劝说郭永清留下来。
郭永清这才“勉为其难”的答应了,目送二人离开了队部。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