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基地还要继续搞下去,那么就不能和下塘大队形成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所以,他会为【YX-32】稻种留下发展的空间,让【南光二号】去外省攻城略地。
等他说完,会议室里顿时炸了锅。
还能这样操作?大家觉得开了眼界,纷纷表示支持武耀阳的意见。
这要是按照计划发展下去,新林县就厉害了,绝对能坐上全地区甚至全省“第一县”的宝座。
接下来,县里给各个大队都核发了稻种生产许可证,新林县一下子变成了稻种育种专业县,开创了历史先河。
夏收后,方唯也召开了会议,商议夏种的生产计划。
按照原计划,下塘大队这一季将全面培育【农优58】稻种。但这个稻种有个问题,就是产量较低,而且次一级稻种的抗逆性不好,不能用于农业生产。
说白了这个稻种只能种植一季,暂时还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
方唯还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后来发现主要是由于育种材料有缺陷,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队里的70亩试验田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时间。
“我觉得咱们还是继续种植【南光二号】比较稳妥,现在县里的生产计划还没出来,但我觉得县里会强制要求我们培育这种稻种,原因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郑虎率先发言,他虽然觉得【农优58】很有前途,但从现实出发,他认为还是继续生产【南光二号】比较稳妥。
而且也能符合县里的要求。
赵金生等人纷纷赞同,因为大家觉得生产【南光二号】的收益大、技术更纯熟。
“可以,那我们就继续生产【南光二号】稻种。具体安排这样吧,农田分配和上一季一样,3800亩水田用于培育稻种、400亩水田用于培育育种材料,70亩水田试验田保持不动。”
方唯总结了大家的意见,然后做出了决定。
接下来的事情由郑虎负责,具体生产他就不参与了。
第二天。
方唯去了瑶寨。
瑶寨这一季全部种植了【农优58】稻种,当时王松林的想法有点野,绝不会老老实实把种子当做口粮吃掉。
寨子有自己的稻种销售渠道,而且都在外地,他才不拍什么禁令呢。
只不过这事儿他没有和方唯这个头人商量,心里早就有了决断,真要是出了啥事,他就一个人扛起来。只要有头人在,寨子就有奔头。
结果形势急转直下,瑶寨也一样大赚一笔。
790亩梯田一共产出了67.15万斤稻种,按照评级,收购站以每斤1.38元的价格收购了这些稻种。寨里一共获得了926670元现金,以及100.73万斤稻谷的定量指标。
之前寨里还剩下一些库存,交了公粮之后,整个库存在120万斤左右。
“三哥,咱们今年的口粮怎么分?”
“按照平均每人500斤的标准进行分配,不是还有秋收嘛,到时候还会分一些,足够大家吃一年的。”
方唯确定了标准,瑶寨随即开始分发口粮。
一共分出了36万斤稻谷,库存还剩下84万斤稻谷。
【采收农作物,点数+671500,总点数:14751380点。】
“三哥,寨子里不通电就很麻烦,大家都要求出钱出力,无论如何也要把电送上来。你如果同意,我就去找公社和县里,我们都从山下把线路拉上来了,钱也是我们自己出的,没道理让我们一直等着呀。”
下一季,瑶寨还是全部种植【农优58】稻种,这也是方唯所希望的。
这个稻种还有一些瑕疵,需要在不断地培育过程中加以改进,从而实现次一级稻种的彻底稳定。
商量完生产上的事情,王松林提到了拉电的问题。
“这个事应该和县里交涉一下,松林,你先去问问,要是不行我再出面,争取在明年春节之前搞定这件事。”
方唯申请了一部电话,打算安装到大队,到现在都没有回应。
郑虎等人都不知道去问过多少次了,可每一次对方都推脱,他也一样无可奈何。
至于瑶寨的用电问题也是如此,根本原因还是当地的电力供应不足,而他也不可能为了这些小事一次次去找武耀阳。
所以他让王松林先去办,实在不行他才出面。
“好的,三哥,你莫急着走,晚上咱们好好喝几杯。”
王松林点头答应,然后邀请方唯晚上一起喝酒。
方唯摆了摆手,表示自己还有事,便起身返回了队里。
下塘大队的夏种工作随之开启,没有在农村呆过的人压根体会不到在地里刨食的艰辛。
也就是大队这些年添置不少农用机械,这才减轻了大家的劳动强度,否则的话大家还会更累。
这天。
方涛领着一个女孩出现在了村里,一路上不停的有人在和他打招呼,大家都很好奇,这个女孩会不会是涛涛未来的婆娘?
此时,方平还在竹器厂上班,田桂花也在幼儿园忙碌,家里根本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