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州的市场很大,之前厂里只是通过吴迪的关系接了几批订单,但一直没有认真的开拓市场。
以前受限于产能,厂里也没有开拓市场的需求,但现在不一样了。
于浩等人抵达陈州之后,首先拜访了吴迪和姜云,并给他们带了一些土特产。
吴迪姜云两口子听说于浩是知青,显得很热情,仔细的询问了一下姜霞的情况。有些事他们不好问方唯,但面对于浩就没那么多的顾虑。
于浩的口才很好,随口讲了一些生活上的趣事,还不动声色的提了一下姜霞一年下来的收获。
吴迪两口子很惊讶,像收入分配的事情他们并不清楚。姜霞写信的时候总说自己过得很好,但因为没有具体的参照,他们也不知道究竟好到什么程度。
现在听于浩一说,她俩才有了直观印象,好家伙,吃喝方面比一般的城里人都好。
吴迪两口子对于浩的印象很不错,听说对方结婚了,还暗自叹息了半天。
“我可以帮你引荐几个人,具体的事情需要你去谈。小于,销售工作不好做,你要多一点耐心。”
“谢谢吴厂长,我不会急于求成的。”
于浩明白自己只能从吴迪这里打开一个小小的缺口,后续的工作只能靠自己努力。
他们几个在陈州努力的推销竹器厂的产品,方唯也离开了队里去省城开会。他没有在陈州停留,下了客车就去了火车站。
他有代表证,不存在买不到火车票的问题,然后就直奔省城。
近一年的形势持续回暖,在返还了社员的自留地、允许个人有条件的饲养鸡鸭之后,又陆续出台了鼓励农业生产的一些措施。
但在分配层面还是提倡艰苦奋斗,坚决反对各生产队分光吃光的行为。
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方唯谈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像一些富裕队,在保证了各项提留和生产发展资金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提高社员们收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对他这个观点,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但总的来说大家的意见还是很客观的,没有人刻意针对他,也没有上纲上线。
这倒出乎了他的预料,他还以为自己说完,会是一面倒的批评声音。
他原本是想趁着这次会议请辞代表一职的,但现在他又有些动摇了。这个身份其实很有用,如果不是因为下塘大队的一些做法和主流不符,他也不会兴起这个念头。
正当他有些犹豫的时候,有关方面的同志找到了他。
“方唯同志,鉴于你和下塘大队在农业育种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已经将你报了上去,有可能成为全国代表,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对方的话简直让方唯震惊了,他本来都不打算当这个省代表了,结果还有希望更上一层楼?
这个时候他什么都不能说,只能感谢上级的信任。
“请领导放心,我今后一定会在育种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其实上面对于下塘大队的事情心知肚明,到了一定的层次,人家也不会在乎分配上的一些问题,最多就是不鼓励不宣传而已。
上面看重的是方唯和下塘大队在育种方面取得的突破,这才是重点。
第二天。
在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主持人宣读了推荐名单,其中就有他。
这事基本上十拿九稳,走完程序就能落实。
会议结束后,方唯去农学院看望了侄子。方涛没想到小叔会来,同寝室的同学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图书馆看书。
方唯领着侄子去外面的餐馆吃了一顿饭,把家里带的东西给了对方,便离开了省城。
回到家,他没有提会上的事情,和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
“老三,孙道长说我最近不需要再吃药了,我想回寨子里去看看。”
阿公等他休息了两天,突然提出想回瑶寨去住一段时间。
方唯和盘莲花一商量,觉得应该满足老人家的愿望,他便亲自把阿公送上了山。
阿公的身体看起来还不错,他不肯让人抬,就这么慢慢的徒步前行。一路上倒是休息不少次,直到午后才走进了家门。
“阿公,稻谷都送到山下去了,你先从谷仓里借一点,回头我来还。”
家里干干净净,一看就知道有人天天在打扫。
只不过家里的大米一粒都不剩,腊肉和其他的东西也没有,方唯就打算从寨子借一点。
“不用那么麻烦,我呆不了几天,松林会安排好一切的。老三,你去忙你的,我先歇会儿。”
说话的功夫,王松林和婆娘一起给阿公和方唯送来了饭食。
方唯和阿公一走进寨里,他们就知道了,所以赶紧弄了一些吃的送过来。
吃过饭,寨里派了一位阿姐来照顾阿公,方唯和王松林去了梯田那边。
一百亩试验田种植的【农优58】稻种,长势喜人,从各种表现上看,这无疑是一种优秀的杂交水稻。
而且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种粳稻杂交水稻,只要能成功就是巨大的成就,倒不必太在意产量问题。
事实上按照方唯的估计,新稻种的产量不会低。
【农优58】是方唯对新稻种的命名,因为这种杂交水稻是在【农垦58】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所以在命名上也有向【农垦58】致敬的意思在里面。
“松林,你和外县购买稻种的客户联系过了吗?他们是否愿意试种未定型的稻种?”
新稻种距离定型还有很长时间,有很多问题都需要验证。
最好是能找到愿意试种的对象,既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又可以加快定型工作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