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关家有女初长成,力拔山兮气盖世

刘备捏碎一颗瓜子壳:

“伐吴在即,江南百万生灵何去何从,朕为此也是辗转反侧。”

说着,揉了揉太阳穴。

“批了一宿奏章,却如坠云雾。”

“还是没有半点头绪。”

“陛下当以龙体为重。”

李翊轻声道,“既然暂时没有头绪,不若暂歇片刻如何?”

刘备从之,闭目仰首。

良久方才睁眼,柔声问道:

“子玉夤夜前来,必有要事。”

李翊从袖中取出陈登书信,双手奉上:

“淮南陈元龙有书至,臣不敢专断。”

“特来请陛下圣裁。”

“哦?”

刘备眉梢一眼,笑着接过书信。

展信细读,初时嘴角含笑,继而眉头渐锁。

待阅毕,将信笺置于案上,指节轻叩:

“元龙欲与卿结秦晋之好,此乃美事。”

“汝二卿皆乃朕肱骨之臣,若要联姻,也并无违法之处。”

“又何必问朕?”

“陛下心知肚明,又何必拷问在下呢?”

李翊垂首,“陈氏乃江南望族,臣乃河北大姓。”

“若两家联姻,恐朝中物议。”

毫不夸张的说,除陈家、李家乐见两家婚事结成外。

其他人绝对不愿意看到两家联合。

一旦这婚事当真成了,

那么朝中弹劾两家的折子,每天都得堆积如山。

内容李翊都能够想到,

李家专横朝野,陈家在江南拥兵自重,欲要联合李家造反之类的巴拉巴拉。

而最令人感到操蛋的是,

对于政治人物来说,你是不是真的造反不重要。

重要的是别人认为,尤其是天子认为你造反。

那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翊向来爱惜自己的羽毛,

这种将自己家族推上风口浪尖的事,他是不会做的。

思来想去,还是君臣之间主动坦白的好。

如果什么话也不说,反而会加剧矛盾。

凡事,只要肯沟通,很多复杂的问题其实都能够迎刃而解。

至少李翊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子玉啊子玉,你这是要朕替你拿个主意么?”

“不过卿三更时分来主动找朕,肯定心中已有计较。”

“朕倒是想先听听你自己的看法。”

“今夜云长将军亦登门议亲。”

李翊缓声道,“欲以其家中三女银屏许配给犬子。”

刘备闻言喜形于色:

“云长虎女配卿家麟儿,岂非天作之合?”

话落,忽又觉失态,忙敛容问道:

“不知卿意下如何?”

虽然刘备那流露出的一丝喜悦,很快被他掩盖了过去。

但李翊还是察觉到了,

显然刘备自己是希望关李两家能够联姻的。

理由主要有两个,

第一,

关羽与李翊都是懂得分寸的人,知道进退。

关羽是单纯跟士大夫处不来,家族势力虽强,却很难变成像袁氏那种顶级世家大族。

而李翊则是十分聪明,知道轻重缓急。

就像他今晚主动上交陈登的书信,刘备便没有理由怀疑他。

像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他一定能为自己的家族安排一条最好的康庄大道。

倒是关羽这性子,快六十的人了,还这么任性。

刘备很怕以后关羽的后代会因跟自己的后代逐渐疏远,从而招来不必要的横祸。

若其能跟李家联合,对关家也算是一件美事。

所以这其实是为了保护关家。

第二个原因,则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了。

此前说过,

捍卫皇权的三条大腿,分别是宦官、外戚、宗室。

历史上,除了曹丕这个奇葩同时砍掉三条大腿外,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或多或少有这么一条大腿。

而能够同时将三条大腿玩转的皇帝,那他的能力肯定非常强。

因为三条大腿之间,刚好可以形成制衡。

越是制衡,皇权便越是稳固。

权力也就越集中。

事实上,权力的集中是有利于统治地方的。

关家严格意义上讲,可以算是老刘的宗室。

而李家毫无疑问是外戚。

李治与太子刘禅的母亲都系出袁氏。

最后宦官,本就是历代皇帝的标配。

有了这三驾马车拉动,刘备还会怕他老刘家的江山不稳固吗?

“其实关于关李两家联姻之事,臣也不敢专擅,伏惟陛下圣裁。”

殿中一时寂静,唯闻更漏声声。

刘备起身踱至窗前,望着檐角残月,忽然问道:

“子玉啊,你说这瓜子……”

他拈起一颗,“是带壳吃好,还是剥了吃妙?”

李翊会意,顺势答道:

“带壳则嫌其涩,剥壳又恐伤仁。”

“故全凭陛下圣断,陛下说如何吃,就如何吃。”

刘备转身,目光灼灼:

“既如此,朕看关李之姻甚妥。”

“至于元龙那边……”

他拍了拍李翊肩膀,“卿自当修书婉拒,莫寒了老臣之心。”

“臣谨遵圣谕。”

李翊长揖及地。

抬头时,见刘备已坐回案前,正将一颗带壳瓜子放入口中,嚼得咯吱作响。

李翊见此,手中茶盏轻轻放下,盏底与案几相触,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他沉吟良久,终是开口道:

“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备抬眸,眼中闪过一丝疲惫:

“……子玉但说无妨。”

李翊缓缓道

“臣虽可以依照陛下旨意吗,婉拒元龙联姻之请。”

“然念及二十载同袍之谊,实不忍见其进退维谷。”

“今借陈氏之事,敢问陛下——”

“灭吴之后,江南当如何安置?”

其实被夹在好兄弟、与皇权之间,李翊自己也很难受。

他上交陈登书信,是为汉室江山社稷着想。

现在直犯君颜,则是在为好兄弟谋求退路。

刘备揉了揉眉心,叹道:

“此事朕思虑再三,尚未得善策。”

“淮南地广人稠,又毗邻江东之地,若处置不当,必生大患。”

“况淮南诸将,素来与北方将领不睦。”

“朕也是多次出面调和两家关系。”

“至今未得全始全终也。”

淮南将与北方将关系不睦,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个利益冲突。

还是那句话老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有点类似历史上张辽与李典的关系,两者之间涉及到了降将派与元老派的利益冲突

演义里倒是虚构了二人冰释前嫌,同仇敌忾的大格局形象。

不过历史上,两人在合肥打完孙十万之后,依然没有和解。

事实上,曹营诸将很多都互相看不顺眼。

史书原话叫,“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意思就是曹营诸将普遍关系都不好,相互看不顺眼,怄气,彼此之间无法合作。

所以曹操只能设立护军来协调员工关系,作为发号施令的枢纽。

最著名的就是“七护军”。

当时曹营七将,

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七人一向不和。

曹操便派赵俨担任护军,以此来调和七名将领的关系。

“……陛下明鉴。”

李翊微微倾身,“陈氏欲与臣联姻,实为求一退路。”

“臣斗胆进言,太子殿下尚未婚配,何不纳使其陈氏女为太子妃?”

“如此既可安江南士族之心,又能笼络陈家。”

“此非两全其美之策乎?”

如果使刘禅娶了陈登女儿,那么陈家也算是外戚了。

外戚其实多来几家,反而容易形成制衡,不会一家独大。

这不论是对拱卫皇权,还是对陈家人来说,都是两全其美之事。

这也是李翊夹在两者之间,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而面对李翊的这个提议,刘备却面露难色。

他站起身来,踱了两步,沉吟半晌,才缓声道:

“不瞒子玉你说,其实朕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办法。”

“只是阿斗自幼与星彩丫头相伴。”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谊深厚。”

“前日益德入宫,还特意提及立太子妃之事,朕当时已经应允。”

“君无戏言呐。”

李翊一愣,神色骤变道:

“陛下待益德之情,天地可鉴。”

“然太子妃之位关乎汉室社稷,陈氏乃江南首族,不可不加以笼络。”

“君言是也,只是朕与益德桃园结义,誓同生死。”

“岂能因势利导,负了兄弟之情?”

刘备再次婉拒了李翊的提议。

但他这话其实也只说了一半儿。

娶张飞女儿,其实对拱卫皇权也有极大裨益。

毕竟关羽、张飞皆是军事重臣。

只要把这几个元老派跟刘家深度绑定,那么未来的刘家人接班便会非常稳当。

退一万步讲,

即便未来江南真的出了什么问题,那也就是丢一个江南。

但如果皇权交接出现问题,

那丢的是整个刘氏江山!!

到了刘备这个年纪,他的性格肯定是更加求稳的。

目前对他而言,巩固刘氏江山是比一统天下更加重要的事。

毕竟炎刘是顺天应人继承大统的,吴逆、魏逆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刘备甚至压根儿没有想过这两个国家能够一直割据下去的问题。

“诶,不如这样吧!”

刘备忽然灵光一闪,笑道:

“朕倒是有一策,可两全其美。”

“太子妃之位既已定下,不若让陈氏女入宫为良娣?”

“地位仅次于太子妃,这也不算辱没了陈家。”

良娣就是皇太子妾的称号。

刘备这是把问题想简单了,是既要又要。

“万万不可!!”

刘备话音方落,李翊便神色一凛,躬身谏道:

“陛下三思!”

“太子妃乃储君正配,良娣虽尊,终是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