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朕既不杀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萧何自

赵云轻叹:

“云虽不忍再见兵戈,然天下分裂愈久,黎民受苦愈深。”

“若使东吴继续割据,只会使得江淮百姓,更受战乱之苦。”

“长痛不如短痛,还是早早统一为善。”

李翊眼中精光一闪:

“三位可都想清楚了?当真主战?”

三人同时起身,抱拳铿锵道:

“愿随先生共襄大业!”

关张赵三人,倒没有那么多心思。

都盼着天下能够早日一统。

当然,如果真要伐吴。

他们的儿子肯定也是要上战场的。

到时候灭吴之功,他们的家族自有其份。

“好,既然诸位都有此意。”

“那么此事便不难办了。”

众人面面相觑,旋即问道:

“先生已有主意了?”

“有了,有你们在便有了主意。”

李翊微微一笑。

……

未央宫内,刘备独坐宣室,对烛批阅奏章至三更。

忽闻宦侍轻叩殿门,禀报道:

“陛下,李相爷、关将军、张将军、赵将军宫外求见。”

刘备手中笔毫微顿,眉头轻蹙:

“哦?四人齐至,倒是稀罕。”

他搁下笔,揉了揉酸涩的双眼,“宣。”

不多时,殿门开处,李翊当先而入。

身后关羽、张飞、赵云鱼贯跟随。

四人皆着朝服,腰间玉带在宫灯下泛着温润光泽。

“臣等参见陛下。”

李翊率先行礼,声音清朗如玉石相击。

刘备抬手虚扶:

“……诸卿平身。”

“你等深夜入宫,可有要事?”

关羽、张飞、赵云三人齐齐把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显然是希望他来开口。

李翊却先不着急言明来意,反而抚须笑道:

“臣近日听闻一趣事,特来与陛下分享。”

“哦?什么趣事?”

刘备眉头微皱,暗想四人都是朝中位高权重,话语权极大之辈。

深夜造访,又岂是只为见一段子而来?

于是,刘备竖起耳朵,仔细听李翊说的这件趣事。

“……近日说是有位老农养了三头耕牛,春耕时节却只用两头,留一头栓在树下。”

“邻人问其故,老农道:‘待那两头老牛力竭,这头壮牛正好接替。’”

“结果秋收时,那壮牛因久不耕作,竟连犁都拉不动了。”

殿内一时寂静。

刘备初时含笑听着,忽而神色微动,目光在四人面上逡巡:

“诸卿此来,是为伐吴之事罢?”

关羽丹凤眼微睁,抱拳道:

“陛下明鉴。”

“东吴背信,袭取荆州,此仇不共戴天。”

“今我军休养数载,兵精粮足,正当一鼓作气。”

“早早统一江南之地。”

刘备摸着下颔胡须,手指轻叩案几。

“关于伐吴之事,朝中反对之声极多。”

他环视众人,“若你四人联袂而来,朝堂上那些书生之见,倒也不足为虑。”

“故而尔等夤夜入宫,是想要朕的态度罢?”

以李关张赵四人在朝中的威望,如果真要施压,那朝臣们肯定是反对不了的。

但最终拍板决定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

伐吴之事能不能敲定,最终还是须要刘备的首肯。

齐汉灭吴,跟历史上的西晋灭吴最大的不同就是。

皇帝本人的态度不同。

司马炎是非常渴望灭吴的。

而刘备则对灭吴一事兴致不高。

原因也很简单,

司马炎新君登基,天天受贾充等前朝老臣的气。

希望通过灭吴来树立威信,提高自己的威望。

而刘备作为开国之君,声望早已到达顶点。

他倒是压得住朝中那帮开国老臣,但以阿斗宅心仁厚的性格。

很难玩得过这帮老油条。

何况灭吴之后,又会滋生出大量的新贵。

这些都是刘备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今日四名重臣深夜齐来,刘备心底里其实多少已经猜到了。

见刘备迟迟不语,张飞终于按捺不住,豹眼圆睁,大声道:

“兄长!当年您怒鞭督邮时何等豪气?”

“如今当了皇帝,反倒畏首畏尾!”

“莫非这龙椅坐久了,连当年气吞万里的胆魄都消磨尽了?”

“益德!”

关羽连忙将之按住,厉声喝止。

“御前不可失仪!!”

刘备面色骤沉,沉声对关羽说道:

“云长,先带益德下去醒醒酒。”

又对赵云道,“子龙也且退下,朕与李相要单独叙话。”

待众人退出,殿内唯余更漏滴答。

刘备起身踱至窗前,望着檐角悬月。

他卸下帝王威仪,忽然换了称呼:

“……子玉啊,这里没有外人了,只有你我君臣二人。”

刘备忽然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翊。

“朕跟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李翊正襟危坐的姿势微微一松,连忙起身行礼。

“臣聆听圣训。”

“免礼。”

刘备摆摆手,示意他坐下。

“说实在的,朕今年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快满六十了。”

“到了朕这个年岁,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陛下!”

李翊声音微颤,“陛下春秋正盛,必能享寿无疆。”

刘备闻言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子玉啊,你我相交二十多年,何必说这些恭维之话?”

他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朕又岂会不知,这世间安有万寿无疆之人?”

李翊默然。

他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乱世枭雄,如今虽登九五之尊,眉宇间却添了几分疲惫。

“益德说的话,倒也不全错。”

刘备踱步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星辰。

“自当了皇帝后,朕便觉得很多事,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去做。”

“作为天下共主,朕做任何事都要小心翼翼。”

“得到的越多,顾虑地也就越多。”

“朕的精力的确不如以前那般旺盛了,很多事想做,却也有心无力。”

“朕所盼的,就是趁着还有劲儿,把一些该做的事情给做了。”

李翊竖耳聆听,斟酌着词句说道:

“陛下肩负天下重任,自然要三思而行。”

“此乃明君之道。”

“明君?呵呵。”

刘备苦笑道:

“朕手下的臣子,他们既是我的助手,也是我的兄弟朋友。”

“他们都指着朕吃饭,朕是绝不会亏待兄弟的。”

“想必爱卿比朕更清楚这一点。”

“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可朕却想着既要又要,明明有些事做了会更好,可朕却不忍去做。”

李翊听出话中有话,试探道:

“陛下可是为伐吴之事忧心?”

“爱卿果然懂朕。”

刘备转身,眼中精光一闪。

“想必你也看出来了,朝中那些反对伐吴的人。”

“就是怕新贵们上来顶替他们的位置。”

“不论是伐吴也好,亦或者灭魏也好,这都不是军事问题。”

“朕也不觉得吴逆魏贼,仍有实力与天朝抗衡。”

“只是……朕身为一国之君,万民之主,需要会其他事情考虑。”

刘备神色一滞,又是一声长叹

“阿斗这孩子性格仁厚善良,他若是上位了,那朕非常担心他压不住手下那帮大臣。”

李翊点头。

刘禅今年十七岁,虽经名师教导,但性格过于温顺,缺乏其父的枭雄之气。

“……白日你也瞧见了。”

“朕虽未表态,但朝中反对之声极多,刘禅又不像朕年轻时经过什么大风大浪。”

“群臣一施压,他就会被唬住。”

刘备眉头紧锁。

为了阿斗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刘备真的尽力了。

自己亲自教育,让鲁肃教育,让孟玉公徐璆教育。

再送到河北交给李翊教育。

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都尽力了。

值得庆幸的是,阿斗这孩子心性不坏,相反非常仁厚。

算是符合刘备主张仁德的政治主张。

但唯有一点,就是阿斗有讨好型人格,有些好好先生。

似乎盼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世间又岂有尽善尽美之事呢?

“有些事情不能一味逃避,太子终究是面对现实的。”

李翊轻声道,“您不可能庇佑他一辈子。”

“子玉说的是。”

刘备苦笑一声:

“朕还记得当年把刘禅这孩子托给你教育了几年,你确实懂得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让阿斗这孩子的仁厚性格发挥到了极致。”

李翊想起当年教导刘禅的情景。那孩子天资不算出众,但心地纯良,对师长极为恭敬。

他曾尝试教授其权谋之术,却发现刘禅眼中常露不忍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