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道:“我倒觉得我平平无奇,除了英俊点,便没什么特别的。”
“……”
老者有些不想和杨承说话了。
但出于对丹道的好奇,他还是继续和杨承搭话。
他很想知道,杨承是不是真的生而知之,同时也想知道,生而知之者对丹道是否会有什么独特见解。
杨承趁着这机会,将老者未来的理论一一道出。
比如《万象丹典》开篇:“道隐无名,万象纷然。丹道之奥,参而不杂。”
仅仅这一句话,就仿若暮鼓晨钟,让老者回味无穷。
再有论及药材特性时,杨承道:“灵植含灵,各秉其性。阳者燥烈,阴者柔润,如日与月,互补而全。”
类似理论以前也有人说过,但没《万象丹典》说的这样有概括性。
谈及火候掌控:“火为丹之魂,过刚则折,过柔则馁。火候之妙,存乎一心,适时而变,药成可期。”
最后还有炼丹者心境:“心乱则丹乱,心宁则丹灵。炼药先炼心,心正药自纯。”
老者再也忍不住,竟对着杨承深深作揖:“丹道后学末进李象,拜谢前辈指点造化之恩。”
听到杨承说的这些理论,他感觉自己以前的很多疑惑,都豁然开朗。
甚至他有一种感觉,这些理论似乎就是为他而生,无比贴合他的丹道理论和心境。
有了对方这一番指点,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丹道之路上,恐怕要少走数十年甚至是百年的弯路。
杨承一惊:“前辈速速请起,你这不是折煞我。”
李象却认真道:“我虽年长于你,但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师,在丹道之上,你的确就是前辈,我是后学。”
杨承对李象真正改观,这是一个对丹道,有着虔诚之心的人。
于是他就道:“今后我写一本书,将我所知之丹理,皆告诉前辈。”
他打算将他所知的《万象丹典》内容都写出来,交给李象。
这样或许李象未来在丹道上,能够超越前世。
“若是如此,那前辈你对我真是大恩大德。”
李象闻言无比激动,而后道:“不过你我互称前辈未免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