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经济调整(一)

“虽然,我们新华尚未完全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但依托蒸汽动力、初步的机器生产和流水线分工模式,我们的工厂所爆发出的产能依旧惊人,远远超出了我们自身人口的消耗能力,甚至也超出了周边土著部落的消化能力。现在生产出来的巨量商品,陷入到无有市场消化的境地,导致库存急剧增加,资金周转停滞,已经严重制约了工厂的再生产循环。”

“我们不能将这些积压的库存商品,或者说市场无法消化的商品赊给国内居民吗?”郑立辉身体前倾,提出一个在军人看来很直接的解决方案,“先让他们用起来,钱以后慢慢还。”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消费信贷的概念和习惯。”邓智宸笑着摇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再说了,那些大多刚从故土而来的移民,朴实而又节俭,口袋里连钢镚都没几个,你还指望他们敢以赊销的方式,购买‘过量’的商品,进行超前消费?这既不现实,也容易引发信用风险和社会问题。”

“那北瀛岛(北海道)、外东北呢?那里好歹也安置了二三十万人口,多少能消费一点本土的商品吧?哦,对了,还有朝鲜、日本那些市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一试。”李良问道。

“北瀛岛和外东北倒是也能消化一些商品,但那里仍处于拓殖开发阶段,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和工人群体,移民们也是一个个都穷得叮当响,消费能力相当有限,最多购买些最基础的生活必需品。”邓智宸叹了口气,“至于朝鲜和日本嘛,我们目前还未打开他们的市场大门,根本无法销售我们的商品。除非……”

说着,他看了看李良,其话里的意思不言而喻。

“嗯,我觉得,打完西班牙人后,可以对朝鲜动手了。”郑立辉接过话来:“这个半岛王国,军备废弛,而且地形三面环海,国土纵深也不大,正适合咱们拿来练练手,磨磨刀锋。要是能将其一举征服,不仅可以为我们开辟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市场,还能断清虏一臂,压缩他们的战略空间。”

“朝鲜的事,我们以后再说。”李良将话题又重新拉回来:“既然对外贸易萎缩,那财政收入是不是垮了一大截?”

“那是一定的。”邓智宸点点头,说道:“六月份的财税数据还没出来,但前面五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收入比去年同期少了30%,主要是工商税和政府控股企业利润降得厉害;而支出却较同期多了35%,光军费就占了支出的六成,还有给移民的补贴、工厂的救济款,一笔都不能少。这一进一出,整个上半年的财政赤字怕是要突破五十万元,创下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

“好在只是财政赤字,而不是财政枯竭。”郑立辉试图缓和一下气氛,笑了笑,“有那么多金矿支撑,我们怎么着都不会缺钱!大不了,就加大铸币规模,搞一波那个……量化宽松政策。”

邓智宸横了他一眼,嘴角露出一丝苦笑:“加大铸币量,搞量化宽松,听起来是个好法子。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造出更多的钱,而在于我们要如何将这些新增的货币有效且安全地投放出去,真正落入到老百姓的手中,并且让他们愿意花、敢花,进而刺激经济循环。”

“如果钱只是在政府和少数几家国有工厂手里空转,无法流入更广阔的民间市场,印再多也只是账面上的数字,甚至可能酿成大麻烦。”

“像后世那样,加大政府投资,搞公共建设,或者直接给政府公员、厂矿工人提高工资薪酬待遇,这不都能将多的货币花出去吗?”郑立辉说道:“要知道,咱们目前发行的货币可不是信用纸币,而是真正的金银货币,本身就有价值,不存在滥发的道理吧?”

邓智宸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看着郑立辉,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老郑,经济这东西,表面上看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个‘大循环’能否顺畅运行的问题。咱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根源不是‘没钱’,而是循环的关键环节--‘市场’出了问题,导致‘钱转不起来’。”

“老邓,平日我们各管一摊,难得有机会这样深入交流。”李良温言说道,试图让讨论更深入,“要不,趁着今天凑到一起的空挡,你给我们详细剖析一下这场战争已经和可能带来的诸多经济影响,以及财政部层面,有什么成型的应对思路?”

邓智宸深吸了一口气,身体微微前倾,将文件放在膝盖上,缓缓说道:“从去年七月冲突苗头出现,到今年四月战争全面爆发,这大半年来的综合经济数据来看,形势相当不乐观。首先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因为外部出口市场的‘突然断链’,导致了我们内部出现了明显的‘相对生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