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迟疑

至于新华人,明军上下初时也并不怎么看得上眼。

他们或许有一点战斗力,但肯定非常有限,就仗着火器犀利,对付一些不入流的小角色(朝鲜:你在说我吗?)。

要不然,他们一直都未敢深入辽东腹地,跟清虏见个真章,反而频频联合东江镇去欺负朝鲜人。

这几年,他们几乎将朝鲜西海岸给祸害了一遍,包括济州岛在内的诸多离岸小岛都被其占领,更是骇得朝鲜人片板不敢下海。

那个在他们武力支持下的光海君,已经占据了黄海道大半地盘,并一度攻陷了开京(今开城),与朝鲜王师隔江而对。

可要是让新华人跟清虏对阵,他们怕是就不够看了。

即便,他们拥有火器之利,但在成千上万清虏甲骑的冲锋下,能济什么事?

端着火枪,操着火炮,临阵不过两“矢”,清虏甲骑便迅疾杀至近前,那还不是任由对方屠戮砍杀。

然而,九月十三日夜的笔架山大捷,彻底颠覆了明军将领的认知。

火器运用得当,并且加以利用地形,也是能给予清虏甲骑大量杀伤的!

佟瀚邦领着三千辅兵,在潮水暂退时,紧急布置大量铁蒺藜、鹿角、拒马于“天桥”上,又将三门新夷火炮架在高处,两百余名火铳手分成三排轮射。

面对清虏五千精锐甲骑的冲锋,他们依托地形,以密集火力硬生生将其挡在营寨之外。

清虏甲骑倒下了一片又一片,却始终没能前进一步,最终丢下一千二百多具尸体,连主将阿济格都折在了那里,仓皇退去。

要知道,在此战中,明军仅付出了不到二十人伤亡的代价,其中半数以上还是布置于陆地和天桥连接处的巡逻哨。

这说明什么?

在有坚固堡垒的掩护下,或者能足够迟滞清虏进攻速度,即便是一群没啥战斗力的辅兵,也能依靠火器给予战力强悍的八旗甲兵大量杀伤。

此前,大明朝廷曾陆陆续续向新华人采购了近百门“新夷火炮”,用于辽东前线和关内剿匪战场,因其性能优越和威力巨大,且使用过程中极为稳定可靠,深受各镇明军的欢迎。

后来,囿于财政困难,采购量虽减,但工部兵仗局已开始大规模仿制,逐渐形成了明军装备中仅次于“红夷大炮”的重装备,广泛部署于辽东诸城、堡寨。

相较于明军上下对火炮的极度重视,他们却对火铳报以轻视,并不怎么喜欢使用。

尽管朝廷也先后购买了千余支新华火铳,也证明比工部兵仗局监造的鸟铳、三眼铳射程和威力都要大得多,操作也更为简便,但因为明军上下对火铳重视度不够(在明军阵列中,火铳手待遇和地位最差,几同于辅兵),再加上所用火药“多掺灰土”,使得这种武器在实战效果中大打折扣,并没有大规模列装部队,即使装备了,也会将之打散,编为各部普通火铳队伍。

他们从未想过,火铳能在战斗中发挥主导作用。

当年,萨尔浒之战中,明军火铳手在后金骑兵冲锋时,绝大多数都未能完成第二轮装填,便被一冲而溃,沦为待宰的羔羊。

却没想到,笔架山粮草营地,佟瀚邦就以三门“新夷陆战炮”,再加两百多名火铳手和数百弓箭手,隔着一道道鹿角和拒马,打得清奴甲骑未能寸进,始终无法突入营寨,只能被动的挨揍。

不甚宽阔的“天桥”宛如一条血路,让清虏在不到半个时辰内,伏尸千余,最终铩羽而归。

前去救援的吴三桂赶到笔架山时,除了看到海面上漂浮的无数清虏尸体外,便是三千守营辅兵震天的欢呼声。

那些新华兵将曾告诉吴三桂,若是有两千骑兵护持两翼,仅凭三五千火铳兵,十数门火炮,也能在阵战之中击退数倍于己的清虏骑兵。

火铳兵,可不仅仅只是一群用来守城的辅兵。

运用得当的话,也可被当做执锐攻坚的主力前锋。

洪承畴听及吴三桂转述后,当即将松山、杏山、塔山等地持有新华铳的六百多名士卒悉数抽调,单设一营,归属督标营,由督标参将孙文鼎统带,日日操练,准备将之打造为一支奇兵。

虽然,明军上下对火铳的作用有了少许改观,但他们还是觉得战场上对决的关键要素是大规模的骑兵军团,这才是决定一场战斗输赢的主导力量。

当半夜闻知清军大营出现异动,随即不断地探马回报,说是清军后方有了重大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