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无异于给清虏送人头!
十几天前,为了对清军袭击笔架山粮草大营的报复,洪承畴命曹变蛟、李辅民、吴三桂各领本部兵马,向乳峰山、长岭山清军大营展开大规模进攻。
双方激战一日,明军接连击破清军两道壕沟,攻破三座大营,曹变蛟更是领着六百余家丁向皇太极所在的营寨发起决死冲锋,并一度杀至皇太极御帐仅两百步远,差点对清军实施“斩首”行动。
若不是,多铎、鳌拜、谭泰等八旗悍将及时赶来营救,说不定就能生擒皇太极。
但这一番猛烈突击,也让明军损失惨重,伤亡超过五千余,曹变蛟也在混战中伤了左肩,至今仍裹着纱布,行动难以自如,不能骑马作战。
至于斩获,虽然各部都说对清虏杀伤甚多,但最终能捡回来的人头不过寥寥七百余级。
这付出与回报,明显不成比例。
不仅没有获得切实的首级功劳,而且也没打破清军的几道封锁,使得双方之间这种难耐的对峙情况仍要继续下去。
这几个月以来,明清两军宛如变成了一群土木工匠,全都在疯狂地挖掘壕沟,修建营寨,堆砌城垒,然后等待对方主动来攻。
面对防御设施完善的营垒,发动进攻的一方必然会遭受巨大伤亡,平白给对方送人头。
仗打到这个份上,其实最符合明军的期望。
因为,这又回到了明军最为熟悉的战斗模式。
以坚城为依托,凭垒而守,持续消耗清虏的兵力。
至于跟清虏野战,说实话,明军对清虏骑兵还是存有忌惮。稍有不慎,就被清虏抓住空子,从某个意想不到的位置,向你发起突袭。
只要阵列散了,士气没了,那便成了清虏追亡逐北的目标,被对方轻松收割。
相反,只要打城池攻防战,清虏一般是占不了多少便宜,反而有时会给予他们大量杀伤,获得一场辉煌的大捷。
比如,两年前的松山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