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哈卡以生产粗纺呢绒著称,主要供应本地市场和矿区。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墨西哥地区已然成为西班牙王国最为重要的纺织中心之一,呢绒产业也在本地经济中占据极为显著的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以墨西哥为核心的新西班牙总督区全境年产呢绒约12-15万匹,虽然产量比起本土超百万匹(约半数以上为混纺和粗纺)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在荒僻的殖民地,却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然而,墨西哥呢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先天不足”的困境。
技术落后如同沉重的枷锁,牢牢束缚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频频受到殖民地官方政策和人为的各种干预,一直处于蹒跚而行的状态。
墨西哥的呢绒生产主要依赖手摇纺车和脚踏织布机,技术基本停留在中世纪水平,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在染色工艺方面,墨西哥虽然有胭脂虫红、靛蓝等质量上乘的本地染料,但呢绒工坊的固色技术却糟糕透顶。
经他们染制的呢绒布料,只要浸水泡过或者水洗之后,颜色便会大片脱落,整个呢绒布料犹如婴儿尿布一般面目全非,根本无法与欧洲产品相抗衡。
这就导致殖民地中上阶层更青睐进口欧洲呢绒,尤其是西班牙和弗兰德斯的精纺产品。
而那些中下层混血与印第安人,也不怎么待见这种质量较差的粗纺呢绒,他们要么转向走私欧洲呢绒,要么购买便宜的东方棉布,使得墨西哥呢绒产业发展一直都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
倘若就这样勉强维持下去,当地的呢绒工坊虽然不能进一步做大,但也能将就生存下去。
毕竟,欧洲进口的呢绒布料价格较高,一匹售价在15-20比索之间,而墨西哥本地产呢绒价格则在10-12比索上下,较前者便宜了30%-40%,对于手头不怎么宽裕的中下阶层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
但两年前,这种微妙的格局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
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墨西哥市场上突然涌入一批质量上乘、价格低廉的呢绒布料,风传是来自那个北方新华海盗势力,每匹仅售价14-16比索,顿时对整个呢绒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欧洲进口呢绒,在新华呢绒面前迅速败下阵来。
不到一年时间,欧洲进口呢绒的市场份额便缩水了五成以上,使得那些欧洲走私商人们要么含泪折价甩卖,要么不甘地运到其他地方,再去找寻下一个空白市场。
就在本地众多呢绒工坊主还在观望犹疑之际,这些便宜的新华呢绒开始慢慢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意。
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羊毛市场。
墨西哥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出现了小幅上涨,使得呢绒工坊主立时感受到巨大的成本压力。
但是,他们却不敢擅自将呢绒布料提高售价,生怕仅有的客户也会流失。
原本以为,羊毛收购价格的上涨只是短期的市场行为,当大多数呢绒工坊主全都减少采购数量,那么在面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那些饲养了大量绵羊的种植园主一定会主动将价格降下来,然后求着他们去购买。
然而,市场行情的发展并未如他们所愿。
羊毛价格依旧坚挺,甚至到了去年夏天,羊毛生产淡季时,价格不仅没有降下来,反而还略微上涨了一点。
很明显,除了墨西哥当地的呢绒工坊主外,还有另外一个财大气粗的买家,在源源不断地收购羊毛,将整体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
那个买家,自然是北方的新华人。
他们在大量收购墨西哥地区的羊毛,将其再运回自己的领地,然后加工成一匹匹色彩艳丽、质地柔软的呢绒布料。
可问题是,他们如何在经过这么远的距离往来运输、羊毛原料成本价格还稍稍提高的情况下,将他们生产出的呢绒产品卖得这么便宜?
在墨西哥地区,他们打败了进口的欧洲呢绒,正在逐步占领高端市场。
而那些囤积了大量欧洲呢绒的商人们为了减少损失,除了将其大量转运至利马、波哥大、查尔卡斯、基多、圣地亚哥等暂时未受到波及的市场外,还以价格折扣的方式进行大甩卖,更是冲击了墨西哥当地呢绒工场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