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齿日繁,事事仰给人力,尚多游手坐食之人,再以淫巧之物导其惰,聚此数十百万游民懒妇,何术以资其生乎?”
不过,这个问题在新华却是不存在的。
因为,此时的新华,就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肥沃荒原,困扰其发展和壮大的最大短板便是“生齿”不足的问题。
广袤的土地渴望着更多的农人去耕耘,丰富的资源期盼着无数的移民来开发,一座座流水化工厂也需要海量的工人加以填充。
为此,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凡是能节约劳力的“淫巧之物”,政府皆不遗余力地大力倡之。
在新华的发展蓝图里,创新与发展那可是通往未来的不二法门。
嗯,就算搞出一台现代的电器化设备,那也无需太过担心“游手坐食”者会增多。
相反,这只会如同一道道光芒,照亮新华前行的漫漫长路,加速这片新兴土地迈向繁荣昌盛的伟大征程。
此前,受限于钢铁产量的不足,始兴至广丰段的马拉轨道采用的皆为硬木,摩擦阻力较大,而且轨道在长期受压摩擦情况下,会出现磨损过度,乃至断裂的问题。
如今,新华钢铁产量较数年前有了较大增长,年产量已接近六百余吨,在为诸多制造产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基础上,仍有不少“富余”可供他用,为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为此,新华政府便将这条马拉轨道全部采用铁包木方式,使其成为这个世界上第一条“铁轨”。
要知道,这个时期英格兰、瑞典等国家地区虽建有一些矿山轨道,但几乎全为木质,仅在关键部位用铁钉或铁皮做局部加固。
况且,铁料,向来为欧洲各国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主要用作军工生产,满足规模日益扩大的战争需求,如何会像新华人这般“浪费”的铺设在地面上。
临近正午,轨道施工陆续停了下来,勘测员收了量具和绳尺,被征发的劳工也拖着铁镐和撬杠,迈着略显疲惫的步伐往就餐地行去。
劳工们的饭食还算丰盛,鱼干、土豆和玉米馒头,再加几桶玉米粥,有荤有素,干稀搭配。
新来的移民们吃得津津有味,三口两口先将分发的鱼干填进肚里,然后再抓起玉米馒头,大口大口的吞咽,唯恐自己的动作慢了而少吃几口。
尽管送饭的伙夫不停地吆喝着“饭食管饱”、“不够再添”之类的话语,但这些在大明被饿怕了的新移民仍旧吃得狼吞虎咽,不停地往嘴里塞着食物。
这个时期,大明南方尚未发生大规模的饥荒,但在北方地区,却是处处受灾,使得遍地皆为饿殍,百姓吃不饱饭已是常态。
而他们这些来自辽东、山东的难民在受到天灾和兵灾的双重打击下,更是终日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每个人心底最大的期望就是,临死前能吃一口饱饭,而不至于在地府成为一个可怜兮兮的饿死鬼。
当新华人站在他们面前只是喊了那么一嗓子,“到新洲,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