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王,甚至他是不是一个好王都不好说,可他也不应该留下那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名声。
而他的“十恶不赦”,就来源于对贵族利益的触犯。
其余因为变法改革而落得不好下场的人,哪个没有触犯贵族利益?
吴起被贵族乱箭射死。
商鞅被五马分尸。
王安石一个曾经主导大宋命脉,努力改变大宋命运的宰执,郁郁而终,被辱骂千年,甚至被拿来秦桧并称为“小人”。
直到近代,梁启超对王安石一句“三代以下,第一完人”的评价,对王安石改革的充分肯定,才第一次有有影响的大人物为他的名声平反,王安石的评价才渐渐好起来。
……
这么多例子都在证明,改革派都不会有好下场。
因为改革就是进行利益重新分配,手握资源的人怎么可能愿意?
而这些手握资源的人,就是手握权利的人,他们有那个能力去把改革者压迫死,
手握资源的人,就是有话语权的人,笔杆子在他们手中,他们可以随便骂。
手中没有资源的底层百姓,很多甚至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根本分不清谁才可以为自己谋利益,也没有那个能力去为帮他们谋利益的改革者说话。
就是放在沈园长这个年代,如果出现了一个人,站在权力的巅峰,重新分配资源,把房产、土地以及其他财富都收归国有,再将部分分给那些原本没有资源的人。
努力让原本很穷苦的老百姓手中有钱,努力让老百姓有房可住,有生活保障。
那他就是个伟人,他会得到很多人的夸赞,会受很多人拥戴。
可是在古代,这么做触犯太多土地阶级的利益了,土地阶级会骂,无产阶级哪怕分到了土地,哪怕拥有了上升的通道,也因为不识字,没有话语权,无法帮改革的人说话。
这就造就了改革者名声都不会好的结局。
张居正看过史书,在来幼儿园之前就看过。
他来的那个时间点,第一个为王安石说话的有影响的人物梁启超甚至都没有出生。
在他那个年代,王安石还是一个“小人”的名声,还是北宋灭亡的背锅侠。
张居正明明知道这些,明明知道自己大概率也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却毅然决然选择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