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韩维求对

赶都赶不走!

真以为是王安石人格魅力大?

人家早就知道,当今天子要对科举动刀子,做文章了。

也早知道,天子好术算,喜实务,爱那墨家的机巧之事。

而王安石公开讲学,以实务、术算为本,更是等于明牌告诉了天下人——讷,朕就是喜欢这样的人才!

官宦人家们,虽然对此颇有微词,私下也有着非议。

因为,这些家族里的好多人,这十几年来,一直是埋首经义。

现在朝堂忽然要改,他们有些不适应。

可,一个家族里不止有老人,更有年轻人。

那些学了十几年经义的人,或许一时间难以适应新的形式。

可,年轻人就不一样了。

这等于给了他们弯道超车的机会和可能。

于是,无不盛赞天子圣明!

毕竟,这可是功名!

今年科举,放寒门士子、农家子身上,是很突兀。

但搁官宦人家、书香之家。

却是早有准备,早有预期。

好在,官家还知道轻重,并未完全改变熙宁以来取士的基调。

依旧以经义为主,只是在时务策、史论方面,进行了增强,强调了现实需要。

譬如史论题,直接就问了中唐的两税法改革,并要求考生针对两税法的利弊,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等于送分。

因为,在大宋没有不研究两税法的士子。

而时务策,则干脆是聚焦现实问题。

所出的题目,全部是这几年来,发生在汴京、洛阳、扬州、江宁等地的事情。

然后,要求考生据此作答。

只要关心过国家天下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

就是……

文彦博沉思良久,轻声叹道:“如此一来,科举取士,岂非偏官宦权贵之家,而轻寒门布衣之士?”

作为四朝元老,文彦博亲历了大宋科举取士的变革。

从庆历新政开始,一直到先帝确定经义取士。

他很清楚,大宋科举在过去数十年,改革的方向,其实一直是侧重于公平。

尽可能的使官宦人家、权贵豪门、商贾、小地主甚至是布衣百姓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所以,才会罢诗赋而用经义。

所以,才会有新旧两党,一致推动熙宁二年的科举改革,一致赞同三舍法取士。

为什么?

概因诗赋取士的话,中小地主、商贾、农民家的孩子,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基本没有机会。

毕竟,诗赋这东西,既看天赋,也看名师,还要看积累。

诗赋这东西,真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玩的起的。

没有天赋,没有名师言传身教,没有深厚的经历与积累。

写出来的诗赋,很难出彩。

而科场上,诗赋不能出彩,不能吸引人的眼球,不能引发共鸣。

基本就等于黜落。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家的孩子,怎么和官宦世家教育出来的人玩?

经义就不一样了。

只要熟读圣人之书,认真研究,下上十几二十年的功夫,即使是一般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在科举中战胜高门权贵家的孩子。

晏几道,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依然是诗赋取士,以晏几道的诗词,早中进士了。

而今,天子重实务,喜术算,爱机巧之事。

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