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努力给孙女攒嫁妆的文彦博

文及甫顿时不解了:“大人,请恕儿愚钝,不明白您的意思?”

文彦博看向文及甫,问道:“汝如今在做的事情是什么?”

文及甫答道:“抵当所!”

“抵当所要赚钱,靠什么?”

“放贷收息……”

“那如今汴京城中,谁最肯贷钱?什么人借了钱后,还钱的可能性最高?”

抵当所中,虽明面上的贷款利率,年息不过四成。

但在实际操作中,利息远超明面上的规定。

而如此高的利息,一般情况下,十个借款人有九个半大抵是还不了的。

这个时候,其抵押物——房子、宅邸、宝物、名画甚至妻儿,就成了抵当所所有了。

这也是抵当所(质库)的名字由来。

故此,在过去,能还的清质库借款的人非常少。

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还是中了进士的士大夫。

然而,最近这几个月,却又多了一批人。

文及甫几乎是下意识的,就说出了这些人的名字:“城内织户与城外安节等坊内的纱场主!”

这是目前,汴京城中发展最快的一股势力。

汴京新报上甚至刊载过,一个叫【李二虎】的纺纱工坊的东主,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靠着纺纱,就赚到十万贯身家的传奇故事。

于是,坊间人称‘李十万’。

不止头部,赚的盘满钵满。

文及甫甚至知道,好多汴京妇女,靠着几台太母车,带着家里的姑子、弟媳、儿媳等妇人在家纺纱。

一个月就能赚数十贯甚至上百贯。

太母车,因此被人称作‘铸钱机’。

于是,会做太母车的木匠、铁匠,也跟着水涨船高。

顺便,太母车的价格也随之大涨。

于是,开始有人来抵当所借钱购置纺纱机、原料。

到得如今,仅仅是汴京城城内,就恐怕有着数千台太母车。

城外的纺纱工坊内,也有数千台。

纺纱业的兴起,直接导致汴京厨娘、健妇的工价跟着涨。

过去一个月一贯多工钱的厨娘、健妇,如今没有三五贯,根本雇不到。

因为人家可以去城外做工。

甚至,胆子大的可以自己买一台织机,开始创业。

文彦博听着文及甫的回答,满意的点头:“善!”

“看来,汝在抵当所的事情上,确实是用功了!”

文及甫能不用功吗?

抵当所的买卖,可是日进斗金啊!

文彦博接着就问道:“那以汝之见,纺纱的作坊主和织户们,最要紧的东西是什么?”

文及甫认真的想了想,然后摇头,道:“儿愚钝!”

“敢请大人教诲!”

这不能怪文及甫,实在是在元祐元年之前,这汴京城只能有一个地方可以织布。

那就是赵官家的绫锦院。

彼时,整个纺织业的上下游(纺纱、织布、染布)都是赵官家官营垄断。

私人是不允许进入的。

大宋其他城市,也都是如此。

文彦博自也知道这个,所以他轻声道:“痴儿,最要紧的就是棉花啊!”

“而当今天下,棉花主要产自熙河!”

“那熙河包氏,有棉庄百余,棉田二十余万亩,遍及熙河诸州!”

“汝若能与之交好,何愁抵当所不能大兴?”

文及甫听着,顿时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他当即拜道:“多谢大人赐教!多谢大人赐教!”

是啊,只要能抓住棉花这个关键,何愁自家买卖不能兴盛?!

文彦博看着这个傻儿子的样子,也是摇了摇头。

他本来是不打算管这些事情的——毕竟,他可是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奈何,他得给十三娘攒嫁妆啊!

一开始,文彦博觉得,三百万贯嫁妆,大抵可以确保十三娘被册立为皇后了。

但现在,文彦博知道,三百万贯?

怕是只够贵妃的嫁妆。

想要十三娘的皇后之位,稳固如山,他就必须拿出一个让官家和太后,都为之心动的嫁妆。

比如说……

八百万,甚至一千万贯!

而这样的巨额数字,文彦博哪怕砸锅卖铁,然后再把富家、韩家、范家甚至吕家的钱都借过来,也是远远不够。

所以啊……

文及甫其实是在给十三娘攒嫁妆。

这样想着,文彦博就想起了另外一个事情,问道:“对了!”

“汝与那包信德相见的时候,可曾听其提过今年科举省试的细节?”

:https://fd。手机版:https://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