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

既然皇帝好奇,那就许他入京一趟吧。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事情,分散一下朝野注意力。

这实在是出乎当时的赵煦的意料。

朝云点点头。

因为,他感觉起码得在登州推行三年,有足够经验,总结出制度,才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

于是,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群臣,皆归心矣!

要不是官家年纪太小,那些大臣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拥戴着他亲政了。

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

但也就仅此而已——毕竟,莫世忍只是遥远的广西的一个地方小土司而已。

忠贤又是谁?

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忠贤,天下所愿进者也!

赵煦即位后,曾下诏请他入京。

开始期待起莫世忍入京了。

“一千五百余人,选择了北上熙河……”

不过,渔民们和他反应的问题,也让他有些忧心。

即使如此,也撑不了太久的。

市舶司,那是日进斗金的好机构!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一般是四成的鱼获。

这可不是他自己吹嘘的,更非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互相吹捧。

莫家就是最好的人选。

苏轼骑着马,心满意足的绕着登州府城蓬莱外沿海的那几个渔船码头看了一遍。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这就是完美的监军!

隔日依旧是一个艳阳天!

父为昭、子为穆,子子孙孙排序下去。

两宫出幸,自然是浩浩荡荡。

为了赚钱,西北沿边的弓箭手,甚至可以在晚上悄咪咪的摸过边境,将铁器、铜器卖给那些白天和自己打生打死的党项人。

明年开始就全是盈利了!

为此,京东路都转运使熊本,亲自来登州看过,称赞他的举措——便民利国,实社稷之善政。

太皇太后,都是面带笑容、慈祥。

“吾定可以想到办法的!”苏轼说着。

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办!

进了府衙大堂,苏轼正准备召集他的幕僚、佐吏和登州上下官员,一起商议这个事情。

哦……

看着那些渔民,架着渔船,从一个个码头出海,然后满载而归。

于是,便命粱惟简去将赵煦请到保慈宫来。

渔民们的鱼干,不再发愁销路。

“范学士?”赵煦诧异了一下。

向太后笑了笑,道:“六哥既然好奇,不如就让这莫世忍入京朝觐好了!”

在登州知府苏公之恳求下,登州大户数十家,愿共捐黄金五百两,钱三千贯,于登州城及各码头附近,兴建养济院,以平价售卖医药,并收容孤寡穷苦之病人。

登州的近海海湾,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无论北上熙河,还是南下广西,都是篮海!

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汴京城最主要的饮水河流的水位都在持续下降。

苏轼楞了一下:“天使?官家手诏?”

自然印象深刻!

苏轼喃喃自语着。

其实却是要淘汰掉那些老的都快老年痴呆的官吏。

又不是太祖子孙!

把自己的祖宗,放到更好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

但他年纪太大了,家人怕他经不起车马劳顿,所以上书致仕。

“娘娘,不如去请六哥来……”向太后提议:“毕竟,范学士上书所言,涉及先帝……”

特别是正月之后,太皇太后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臣,特别是御史台的谏官,有什么劝谏的话都开始选择向福宁殿独奏,而非向她和向太后进言。

她必须也只能和这个孙子商量着来办了。

原来您已经代表全天下啊!

赵煦玩味的将手中的谏书一丢,讥讽着:“那朕以后干脆都听您这位代表了天下人的正言的话好了!”

同日,太皇太后、向太后,并驾开宝寺祈雨。

何况,他们还住在海边,就算有钱,一旦有了急病,也难以请到医生!

能允许他入朝拜谒天颜,已是皇恩浩荡。

不过,也确实花了好多钱!

赵煦放下手里的奏疏,他知道的,如不这样玩,他从自己父亲封桩库里赐下的钱帛,早就该花的一干二净了。

而范镇上书,提及的这个事情,则牵扯了从英庙即位到赵煦的父皇即位这一段时间的皇室骚操作。

赵煦点点头,看了看实封状上纹丝未动的火漆,也检查了一下其上宋用臣用着特殊印记做好的记号。

也牵扯了太祖、仁庙在宗庙的位置。

于是,群臣共请赵煦驾临大相国寺祈雨。

两宫和赵煦,在看到这个日子后,都觉得甚好,于是同意了礼部所选的日子。

赵煦笑了笑,答道:“回禀母后,儿在想……这溪侗人家,是何模样……”

这就是大小相制的化用:莫家若参与到未来的右江游戏中,作为外来者,他们就只能充当赵煦的眼睛、耳朵。

苏轼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也是因为莫家从大宋太祖时代,就已经是赵官家们在宜州的重要打手,协助宜州官府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急先锋!

莫世忍,更是有着可以竞选感动大宋土司奖的资格!

其自熙宁初年,从宜州率部,杀回南丹州,杀死其兄长莫公账,夺取了南丹州后,哪怕没有得到汴京的册封,也无怨无悔,一直恭顺,同时每年还向汴京进贡白银一百两!

还打算表奏朝廷,为他请功,更要在整个京东路的沿海地区推广。

这既是赵煦日拱一卒后得到的权利——谏官、御史,假若指明给他的上书,两宫一般都不会再过问,直接由他处置。

南丹州则应该是河池市的南丹县。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国家政治变得浑浊。

此事,确实也只能请官家来,才能做出决断。

两宫也都不会放在心上。

更是都堂、崇文院还有武学、太学的建立者。

从防汛到清淤到修路……

“奏知大家,乃是已经致仕在家荣养的故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上书……”

正该是英雄好汉们发挥他们才智勇气的地方!

唯一可惜的是,现在没有燧发枪,他们只能靠着弓箭、长矛、大刀保卫他们的财产了。

没办法!

在大宋,民风一向如此:一切向钱看!

只是,赵煦还真没什么办法治这样的人。

而且这样玩,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

毕竟,这是英雄好汉们的自由选择。

于大宋而言,自然是太祖、太宗,居万世不祧的位置上。

自然,他做事是很仔细也很认真的。

赵煦在现代,曾经去过当地。

光是仪卫就多达千余,更有大量车马景从。

因为朱光庭是左正言,他是谏官。

忽然,他脑子里灵光一现,想起了偶像范仲淹在家乡创办的义庄、义学和义田。

太皇太后命文熏娘,服侍着赵煦坐到她身边,然后将一纸上书递给赵煦:“范学士上书,言及祖宗宗庙的事情……”

至于她这个太母?

不好意思,真不熟!

这自然多少让这位太皇太后,心中有些不舒服。

苏轼此刻正在登州的海边,巡视着一座在冬天,建立起来的码头。

但却同时牵扯了法统、宗庙和好几代天子!

这事情很简单。

而登州的士绅形势户们,则带着人,沿着登州海岸,寻找一个水深、地势平坦,可以营造海港的地方。

所以,这样排序后,总会有人得被请出宗庙,以此保证宗庙的正常。

第二天,正月乙未(三十)。

他在偶然间尝到了海鱼的鲜美后,就大力的开发起渔业来。

赵煦却是接过了上书,低头一看。

朝堂上需要做事的聪明人,但也需要像朱光庭这样坚守自己理念的书呆子。

要不是神卫军在京城内外,打的一百多口自流井,陆续开始投入使用。

于是将其儿孙全部送到宜州、桂州、柳州等地求学。

所以,他上报了一个让赵煦满意的吉日——元祐元年二月乙巳(初十)。

这下子就犯了一个昭穆制度的大错。

“不愧是宋用臣!”

没有办法,赵煦只能同意,让礼部选一个良辰吉日。

若只是这样,赵煦心里面还会打鼓,会怀疑这个人的用心和出发点。

他低下头去,想起了那些现代网络上的梗。

注:养济院就是苏轼元祐四年在苏州创办的。

PS:北宋后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所以,其实大多数措施,都是忽悠人的。

但,终究还是多少发挥了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