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帝王的难处,忠与奸!

赵清直语气中充满了懊悔,仿佛已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臣曾以为,陛下御驾亲临,圣躬安危高于一切,乃是重中之重。”

赵清直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自责,字字恳切:“若陛下有任何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臣万死难辞其咎。”

“河南遭受大灾之后,流离失所的灾民不计其数,虽目前治安尚好,但难免担扰有刁民趁乱而起。”

“臣以为必须率领全省官兵,将陛下一路上的安保工作布置得妥妥当当,方能安心。”

“臣更以为应该亲自提醒陛下,在哪些地方、面见哪些人时,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戒备,以确保圣驾安全无虞。”

赵清直说到这里时,后悔不已:“臣当时只顾着考虑这些安全事宜,一时不察,竟做出了率领河南省全省官员前来迎驾的荒唐举动。”

“这直接导致本该坚守在抗洪救灾前线,指挥救灾事务的官员们,全都汇聚到此处,脱离了原本的岗位。”

赵清直的声音中充满了痛心:“若是因此而导致抗洪救灾之事出现了任何疏漏,使得灾情加重,百姓受苦,那么臣之罪,虽百死亦莫赎万一!”

“臣恳请陛下治臣失职之罪!”

赵清直在说话的时候,朱允熥的目光一直锐利地盯着他,不放过他脸上的任何一丝表情。

不得不说,此人的面部表情管理得极好,满脸的懊悔之色,仿佛是真的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般。

旁边的河南巡抚郑鸿渐亦是如此,表情真挚,毫无破绽。

这番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陈词,真能令闻者为之动容。

但越是如此,朱允熥心中的警惕性便越高。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真的能如此迅速、如此深刻地认识到吗?

一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

死不悔改,顽固不化,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即使要认识到错误,也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才会逐渐改变其固有的认知。

这才符合人类大脑的科学规律。

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那便是一个人所犯的任何认知错误,本质上都是他三观的投射与体现。

而三观,则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经过了多年的教育、环境熏陶以及个人经历的培养,才逐步形成并根植于心的。

要彻底改变一个人形成已久的三观,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在短短片刻间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正如后世在网络上与人辩论,哪怕你逻辑严密,摆道理,讲事实,用铁一般的证据,将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可要让那个人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错了,其难度也比登天还难,几乎不可能实现!

“死鸭子嘴硬”,这才是真真切切的人性啊!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确实存在一些人能够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迅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随之做出改变。

然而,这样的特质,几乎只存在于年轻人身上。

因为一个能够不断反思并改正自身缺点的人,等到四五十岁的年纪时,他几乎已经臻于完美,再没有什么显著的缺点需要去改变了!

那么,郑鸿渐和赵清直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是那少数的例外,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常态?

朱允熥当下并不知晓。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仅仅通过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与才能,实际上是非常草率且片面的。

何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皇帝亲自前来巡视之时,将接驾事宜看得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

并不能仅仅凭此便断定他们犯下了大错。

毕竟,这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官员普遍奉行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郑鸿渐和赵清直有这样的观念,丝毫也不奇怪。

忠臣与奸臣,他们的脸上又没有刻字,怎可能轻易做出辨别呢?

这亦是帝王治理国家,整顿吏治时所面临的真正难处所在。

这可不像后世玩的游戏那般简单直观。

每一个大臣的各项能力,乃至忠诚度,都有清清楚楚的数值标注,一目了然。

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帝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洞察力去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