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中重重咳嗽了两声,身躯微微有些颤抖,“老夫年岁已高,对功名之事,早就看得淡了,
再者此一时,彼一时也,
朝廷下旨时,太原尚未解围,
如今金兵西路军覆灭,完颜吴乞买孤军深入,实乃取死之道,老夫留在这里,以逸待劳,断敌后路,岂不比千里驱驰,劳师远征要强得多?
有王爷去汴京,金兵必破,也不多老夫这一支兵马。”
宁策暗想这老将,经历了太原的生死之战后,好像是想明白了。
不再刻板地执行接到的旨意,而是开始凭借自己的直觉和判断行事。
实际上,宋朝的国力比金兵强很多,宋金之战,原本未必会输,大宋有很多能改变战局的机会,但都由于朝廷或官家的原因,给错过了。
首先是情报失误,对金兵入侵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完全没想到,导致很多重要关隘,都没有派遣精兵良将,结果被金兵轻易得手,如入无人之境。
然后得知太原被攻击的消息时,当时宋徽宗非常重视,派遣了三路大军前去救援,
但皇帝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派遣驻扎在朔州的边军主力,孙益率领的朔州军,也去救援。
朔州军战力极强,派他们去没什么问题,但战略指挥有问题,
当时完颜宗翰倾巢而出,大本营云中一带,十分空虚,只有老弱病残把守,而孙益所在的朔州,恰好与云州距离极近,而距太原很远。
当时孙益的手下就提醒他,说咱们离云中近,完全可以去进攻宗翰的老窝,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来解太原之围。
这比咱们千里迢迢跑去救太原,要有把握的多,并且金兵是骑兵,咱们是步兵,等咱们疲惫不堪地赶到太原,金兵早就以逸待劳,养足精神准备和咱们打仗了。
孙益也赞同手下的意见,但是他说,去太原是皇帝的旨意,不能违背。
于是孙益不顾劝阻,强行出兵去救太原,最终被金兵打败,
这就是北宋朝廷的一个弊端,将领必须依照枢密院和朝廷的命令行军,打仗,更早的之前,宋太宗赵光义甚至给军队发阵型图,里面列出各种阵型,要求将军根据战场情况,然后在阵型图中,找对应的阵型迎战敌军。
须知战场行事,瞬间变化万千,哪有一成不变,按照图纸打仗的道理?
所以孙益和手下,都知道这时应该围魏救赵,去打云中,但他想要这么做,必须派人上报枢密院,枢密院批准后,他才能这么做。
当时古代,既没电话,也没网络,等孙益派人赶到京师枢密院去请示改变战术,恐怕仗都打完了!
如此刻板僵硬的制度,岂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