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两路伐辽

听了朱定国的话,宁策心中一动,顿时也想起一事来。

于是便问:“莫非童贯此举,与官家的御笔三策有关?”

朱定国点了点头。

宁策心想好嘛,关键时刻,宋徽宗又开始出昏招了。

御笔三策,便是兴兵伐辽之前,官家亲自嘱咐童贯的三项基本原则,

“如燕人望风投降,上也;燕王纳款称藩,中也;燕人不服,按兵巡边,下也。”

在宁策看来,这纯属假仁假义,且又自大无知。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三项原则,没啥问题,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于是宋徽宗照猫画虎,给童贯也来了这么一出,

原因就是在金国的接连打击下,辽军不断地惨败,宋徽宗以及身边臣子,都认为只要十五万大军一到,辽兵一定会惊恐,投降,

所以宋徽宗的意思就是,最好结果就是辽人投降,其次就是辽人成为大宋的藩属国,再其次才是用兵打仗。

并且这皇帝还比较虚伪,不用打仗的说法,用什么巡边,也就是巡视边境,整个既想做XX,又要立牌坊。

然后童贯如获至宝,想来想去,就想了这么一个武力游,行的战法,自诩仁义之师,秋毫无犯,一路炫耀武力,希望对方赶紧投降。

所以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真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猪队友坑人,但猪领导,能活活坑死人!

宁策嘴上跟朱定国谈笑风生,心里却暗自警惕起来,心想自己可不能再跟着皇帝的节奏走了,得有自己的主张,为将来提前做准备。

如果宋徽宗还是跟以往一样,胡作非为,瞎指挥一气的话,自己就得早些准备后路,不能跟着皇帝一起死。

片刻之后,朱定国离去。

宁策亲自带人相送,一直送到木桥边上,眼看朱定国的身影,消失在对岸,再也不见。

宁策骑在马上,看着匆匆过桥的士卒们,这些人皆是衣衫破旧,手中兵器也是一般,其中不乏生锈破损,士卒们神情紧张,脸色隐隐有些绝望。

虽然在宁策的支持下,这些士卒近日很是吃了几顿饱饭,顿顿也有荤腥,脸色变得开始红润。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宋就如同一棵被虫子啃咬得千疮百孔的老树,早已摇摇欲堕,树叶也大半变为枯黄,虽然偶有几片嫩绿新叶,但能持续多久,犹未可知。

大宋士卒缺乏训练,兵饷屡屡被克扣,武器装备也是十分废弛,这些吃不饱,穿不暖,手拿破铜烂铁的士卒们,究竟有多少战斗力,恐怕童贯自己,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从宋徽宗,到童贯,都想用虚假的人数,十五万大军,来吓得辽兵望风投降,而并没有和辽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信心。

此战的结果,多半已可预测,看着这些匆匆赶往前线的士卒,宁策心中不忍。

片刻之后,宁策一甩大氅,当即纵马回营,召集众将议事。

大帐之中,众人济济一堂,宁策环顾众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