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这些可怜百姓的现状,让他心情很是沉重。
窦管家急忙上前,哈哈地跟小吏谈笑了几句,与此同时,一块银子,被窦管家不动声色地从衣袖中,递给了圆脸小吏。
这下小吏脸上笑容,变得更加灿烂了。
“这些总共多少人?”宁策直接问道。
小吏皱眉向后望了望,“大概还有六百多人吧,小可偷偷替您留了几十名青壮……”
宁策摆了摆手,“这位官爷,剩下这六百多人,我可不可以都要了?”
“全要?”
看着宁策那俊秀的脸庞,小吏一时间愣住了。
也难怪这小吏会如此惊讶,
收容饥民,这都是让人避之不及的事情,很多人恨不得自己收容的饥民越少越好,挑人也专门挑年轻人要。
就好比李府管家,他是第一个来的,当即就把年龄二十到三十岁的青壮,几乎都挑走了。
却没想到,面前的这位俊秀公子,居然想要全收,连小孩子和老人也要。
小吏揉了揉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位官爷,在下想把这六百多人一起收留了,不知可否?”不顾一旁窦管家拼命给自己打眼色,宁策继续问道。
小吏这才醒悟了过来,忙不迭地连连点头,“可以,可以,宁公子既然开口,小可岂有不答应的道理。”
“那好,既如此,便一言为定,这些人,我都要带走。”
于是,
片刻之后,官差们兴高采烈地纷纷离去,留下一地横七竖八的饥民和宁策等人。
窦管家深深地看了一眼宁策,嘴唇动了动,像是想说点什么,但最终,他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
“公子宽厚仁德,这,也是好事,来人,把这些人,都带到宁家庄去。”
宁家庄,算是宁策的老窝,距离襄州城十余里地。
这里既是庄园,也是个坚固的坞堡。
宁家庄的四周都是高高的城墙,东南西北各有四道大门,看起来像是个小型的城池。
这种坞堡在北宋很常见,战乱的时候,坚固的坞堡能抵挡敌军和贼军的攻击,保护里面的居民。
作为襄州四大豪族之一,宁家坞堡的规模自然不会小,据宁策所知,宁家庄里面,可以容纳一千到两千人。
“把这些人带去宁家庄,先给他们洗澡,给他们煮点粥,再给他们找好住处。”
宁策吩咐道。
窦管家急忙拱手,“公子真是仁慈之人。”
“哦,对了,再给他们每人换一身新衣服。”
“这,公子未免对他们有些太好了吧?其实用不着这样的。”窦管家劝道。
宁策若有所思地看了窦管家一眼,笑了笑,没有说话。
“去办吧。”
看着兴高采烈的远去人群,窦管家脸上露出肉疼的神色,“公子,咱家虽然家大业大,但咱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种事情,公子以后还是少做的好。”
“窦叔,你就放心吧,我收留这些人不但不会赔钱,反而很快就会开始赚钱。”宁策露出胸有成竹的神色。
“这,那好吧,老夫就不多说了。”
“走吧窦叔,咱们回城,后天就是中秋诗会了,我要好好准备准备。”
“公子言之有理,这才是当前的头等大事,老夫这就送公子回城。”看到公子终于走上正途,知道用功了,窦管家只觉得老怀大慰。
第二天一早,宁策带着杨志和窦管家,又来到宁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