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此方案演化为航天飞机垂下一根缆绳,在围绕地球飞行时切割地球磁感线,用于航天器供电的测试。
1972年,“绳系卫星”计划转变,有人建议其与航天飞机结合。
进入新世纪,随着碳纳米管材料的突破,太空电梯再次成为了热议话题,然而具体计算后结果还是让人大失所望。
在最初的方案中,还需要在同步轨道之上的更高轨道放置一颗“配重”,与同步轨道的空间站相连用以配平,使整個太空电梯系统的质心维持在同步轨道,否则整个系统就会在运行时向下坠落降轨,最后因为上下速度差撕裂缆绳。
1996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第二次测试,绳缆释放了整整19.3公里,获得了几十伏的电压,然后断裂。
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假如建设一根直径2cm的空心碳纳米管缆绳,每立方厘米仅1.7g,这样一根长长的缆绳也有7.6万吨重。
这就意味着要往同步轨道以上发射差不太多质量的配重,也就是约7.6万吨的空间站,根本不是人力能完成的。
这还仅仅是一根,按照理想模型太空电梯至少需要100根,那也就是760万吨,相当于70万立方米的铅块。
<div class="contentadv"> 现代碳纳米管材料再次进步,也仅仅在每立方厘米1g左右徘徊,计算下来怎么都不可能实现太空电梯。
要想做到人力能达到的水平,材料密度必须降低2个、至少1个数量级,强度再提升1个数量级以上,也就是综合起来百倍、千倍的提升。
所以正是因为钟成系统研究过这种技术,才对太空电梯的前景比较悲观,相比起来靠着珠穆朗玛峰建设1000公里的加速轨道都显得如此容易,至少只要拼命花钱真有可能实现。
钟成明显不信,但林炬也没有多解释。
基地拥有“赤仞”全套技术资料,并已经完成了全面解析,根据几位前沿物理学家的判断,等太空弱力/超强磁约束实验室建成,小批量制造“赤仞”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以“赤仞”作为太空电梯材料,36000公里长度的质量只有600吨,且最低6根就可以满足实际需要,也就是要求同步轨道空间站质量要在3600吨以上,完全在可行范围内。
而如果只是用于前期的验证测试,5吨材料就足够了,虽然基本没有实用意义,但只要能从同步轨道连接地面还不断裂,就已经能证明它那优良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