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后世穿越而来的现代人,陈海峰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
尽管现在这些建筑可能都是新建的,但百年之后,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大明帝国的珍贵遗产。
因此,他决心尽可能地保护这些文化瑰宝。
由于修建圆形堡垒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当地居民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四个圆形堡垒的建设速度异常迅速。
被包围在其中的蒲家家丁与蒙古人士气十分低落,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
而这场战争的总攻,将会在那四座圆形堡垒建造完毕后展开。
此时,陈海峰采取了“围点打援”的策略,成功消灭了许多前来增援的元军,并缴获了三千余匹战马。
这些战马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为他的军队增添了强大的战斗力,俘虏的元军都被运往琉球战俘集中营看押改造。
由于这次缴获的马匹数量众多,陈海峰决定将骑兵师一同调到泉州来。
与此同时,陈海峰还在泉州地区进行募兵活动。
由于军饷丰厚、伙食良好以及武器装备精良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年轻男子踊跃参军。
仅仅在泉州一地,他便招募到了两千名新兵。
这两千名新兵将被编成两个新的团队,分别命名为教导第一团和教导第二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海峰的军队不断壮大,实力逐渐增强。
而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让他的部队在战场上变得更加强大。
接下来,他们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凭借着出色的战略部署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相信陈海峰一定能够带领他的军队取得胜利。
捕鲸船队也被调来泉州港,每天都有大量的鱼虾供应大军,当地没有拆迁的百姓通过给大军搬运物资和修建圆形堡垒,都挣得了不少钱财。
琉球运来的商品让海商们也挣到了钱,这场战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元军对大明将要占领泉州一点办法都没有,损失了那么多的军队后,元军也停止了对泉州的增援。
这对泉州外围的陆军第四军是一个好消息,陆军第四军也得以休整。
然而,他们并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
士兵们日夜操练,磨练战术技巧,准备迎接下一次战斗。
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其他部队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提升整体实力。
在后方,后勤保障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补给线不断延伸,确保前线的物资充足。
医疗队伍全力救治伤员,让受伤的战士能够尽快恢复健康,重返战场。
在这个关键时刻,整个军队紧密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争取胜利而努力奋斗。
每一名士兵都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最终必将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