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左领命离去后,陈海峰带着陈冬来到会议室,与造船厂的人员继续讨论。
经过一番研究,陈海峰发现他们设计的救生艇体积过小,而且还没有安装帆。
他皱起眉头,对造船厂的人员说:“你们设计的救生艇太小了,如果遇到海难,根本无法容纳足够的人数。而且,为什么不安装帆呢?这样可以增加逃生的机会。”
造船厂的人员解释道:“我们考虑到成本和空间问题,所以救生艇的体积较小。至于帆,我们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被风浪损坏,反而成为累赘。”
陈海峰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不行,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万一发生海难,这些小细节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我建议重新设计一艘更大的救生艇,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必须安装帆,以确保在海上有足够的动力。”
造船厂的人员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受了陈海峰的建议。
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他们终于确定了新的救生艇设计方案。
这艘救生艇可以容纳10人,并且配备了一根可折叠的桅杆。
陈海峰看着新的设计图,满意地点点头,说:“很好,这样一来,即使遭遇海难,也能保证船只驶向琉球岛或者岸边。不过,我们还要在救生船上准备一些必要的物品,比如食物、水。”
造船厂的人员表示同意,并开始着手画新的救生艇图纸。
而陈海峰则转身离开了会议室,心中暗自祈祷着,希望这些救生艇永远都不会派上用场。
回到办公室后,他又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又回到会议室,找到造船厂的负责人,告诉负责人在救生船上还需要准备一个救生包。
这个救生包里应该包括一根可以组装的鱼叉和一根可以组装鱼竿,以及一些鱼钩等渔具。
此外,还需要放置两个水壶,里面装满淡水,以及一些绷带、药品等急救用品。
负责人听了陈海峰的要求,表示明白并答应尽快安排落实。
他还告诉陈海峰,救生艇将会在未来几天内完成制作,并进行测试。
听到这个消息,陈海峰感到稍微安心了一些。
毕竟,救生艇是保障船员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任何细节都不能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