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开始,许多社会矛盾变的尖锐,许多大明的有识之士,思想已经不再陷于程朱理学的禁锢,转而开始找寻自己的道。
最直接的显像体现在科举中。
教科书都逐渐不再是大明的版本,而是更偏向于宋时的老版本,兴起了一股复古风。
这就导致思想浪潮的解放,兴起了犹如王阳明这样的心学大师。
万历爷开始,这种自由的风潮更甚,几乎有点百花齐放的节奏。
可惜,本该是碰撞出一个更先进的时代,却是因为满清的兴起,将一切毁灭。
南京朝廷成立后,有徐长青在江北坐镇,军事、政治、经济都逐渐稳定,不断复苏,这种解放的思潮又开始流行开来,有许多人都有开宗立派的决心,要走出一条自己的大道。
徐长青对此自是持鼓励态度。
但百花齐放的同时,肯定也会有妖孽。
马士英此时之所以敢亲自过来,其中最大的砝码,便是他背后有着不少的支撑。
当然,更关键的是他自信徐长青抓不住他的把柄。
至于他为什么要背负这么大风险做这种事,乃至跟大清国互通款曲,本质原因还是想再进一步,包括让内阁获得更多的权利。
想达成这个目标,不把徐长青搞下来,俨然是无法得逞的。
徐长青此时也不会直接对马士英怎样。
朱元璋当年办胡惟庸筹谋了多久那还是他大权在握,一切尽在掌控的程度。
现在这才到哪儿
只要他们控不到军权,徐长青便任由他们折腾。
徐长青也想看看,这种自由潮,任其野蛮生长,到底会生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时间很快来到了九月二十九,已是大婚之日。
几天下来,明清双方的对立情绪暂时消散了些,都开始为婚事做准备。
当然,此时一切恶俗的婚俗早已经被大清国自己扫平。
他们再也不敢挑衅徐长青,只希望事情能顺利过去。
甚至,连迎亲的那一套都省了,只在这宫殿内进行。
多尔衮给出的理由看着略有奇葩,倒是很合徐长青的心意,大沽口这边又没有什么老百姓,给谁看呢。还是少生些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