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副省长,在这你的职务可比我高半级,晚上的酒钱得你出。”
“吴司令你搞什么名堂?你我都离休了,同样的副省级,怎么到你这就出现职务高低了。”
“你看,府衙大堂内设六部,分别为东厢吏、户、礼。西属工、兵、刑诸房。自古文为左武为右。东为高西为低。这不是我与你就出现半个级差。”
见李省长不知所以就被套圈吴老哈哈大笑起来。
“吴司令,那我问你方才咱们去过卧龙岗,你说诸葛孔明算文官,算武官?”“这…?”意想不到的问题吴老拿捏不准不敢贸然回答?
“丫头,你教教你爷爷。”李省长得意地指着上官文燕要她为吴司令做讲解。
“你二老这是要火烧连营七百里。”
文燕笑着回避点燃战火的事她才不给当评委。听见两人挑起诸葛亮官职大小的讨论大伙围拢来七嘴八舌。
“诸葛亮身为丞相那应该是文职,诸葛亮比五虎将职位高也就是比挂帅的武将高,那应该是文官大。”
面对大家倾向性的意见李省长一副波澜不惊胸有成竹的样子。
“来,上官老师请你将武侯祠介绍诸葛亮的词说给大家听。上午咱们交流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武侯与丞相那个大,一目了然。”李省长说完带着胜利者的笑挤兑着吴司令。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老者们一听全开怀大笑。原来上官文燕为息事宁人巧妙地将武侯祠诸葛亮草庐门旁的两幅名人对联拆开重组地念了。
岁月如烟,有多少历史淹没在岁月中。只是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太传神,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从明清时期开始南阳与襄阳两地的文人墨客便为三顾茅庐的故事的发生地引经据典,展开笔墨官司。时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衡胸襟洒落,挥毫写下了: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名句。后胡耀邦以此联为对仗补上新意: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