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剑履上殿,质问李隆基

大唐天将军 落叶凋谢 4877 字 8个月前

同时,文武百官也在猜想谁在刺杀李瑄。

能弄到手弩的人,一定不会是普通权贵,听说刺客还无比英勇。

“古人云,执行天道的人,必会有所福报。本王为天下苍生,刺杀我者,逆天而行,怎能成功?诸位好意本王心领,不必为我担心。”

李瑄向李岘和众大臣回道,然后话锋一转:“诸位请随本王到尚书省的议事厅,得听两京状况。”

大臣们见李瑄豁达,便不再纠结刺杀之事。

时已至下午,李瑄与文武百官不商议政策,他只是听李岘等官吏汇报长安要事和地方事宜。

朝廷已可以与天下所有郡县取得联系。

最起码没有明面上反对李瑄的太守、县令。

最多只是阳奉阴违,借助山高皇帝远,搞自己的小圈子。

别说锦衣卫未完成组建,即便完成,也不可能杜绝这样的事情。

历史已经证明,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只有永不间断地改革。

长安有李瑄的禁军把持,在李瑄离开后,没有人敢明面上闹事。

政令能有效施展。

李瑄的基本盘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最为稳定。

天将军的余威在,西域三十六国恪尽职守,听从颜真卿的调令。

长安的丝绸、货物,通过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交易。

当然,积弊的问题也在,全国的常平粮仓,甚至义仓都有告急的现象。

户口凋敝,户部一时间难以统计。且户口等级混乱,有些明明是上上户,却报为下下户,官商勾结,瞒天过海,躲避赋税。

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税收。

李瑄只是让宰相和大臣们商议具体方案,集思广益。

实际上李瑄已经有变法策略,但他没有声明。

与李岘研究的行省制度和增设为九部要等五年以后。

在这五年时间,他要完成三件事情。

第一,全国的义仓粮食平均下来够人均一石,每郡每县都要有标准,防止自然灾害时,缺乏赈灾粮食。

第二,常平粮仓,可供常平新法,且能完全常平粮价。

一切的策令,都要建立在粮食足够的情况下。

如果可以,五年内李瑄不会发动大战,只防守,或者在东北方向小规模出击。

第三,除贱为良,解放农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只有这三点在进行,颁布的新法才可以有效实施,军制也可以循序渐进地改革。

过多的话,李瑄今日没有透露。

他也能看出来,因为自己被刺杀,文武百官显得心不在焉。

黄昏,李瑄离开太极宫,他先到达平康坊,拜见李适之。

李瑄出征洛阳的时候,陪伴李适之好久,再相见不过几个月时间。

在陇西王府中,李瑄卸甲。

李适之拍了拍李瑄的肩膀,他知道李瑄遭受刺客,但他没有说出口。只是以这种方式表达无恙就好。

黄昏灯烛,李适之脸上皱纹变多,略显苍老。

看着李适之脸上的沧桑,李瑄内心感触良多,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仿佛发生在皱纹的沟壑间。

这更坚定李瑄,让李适之早点当上“太上皇”的想法。

他没有觉得如梦如幻,只是叹时间太短暂。

二十九岁的年纪,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当年和裴晃、裴胄叔侄一起学游侠一般,时光一去不复返。

李瑄不急着回去,主动要与李适之喝几杯酒。

推杯换盏间,父子二人没有谈论国家大事,只是聊着过往在地方上的事情。

言语中不免有遗憾,李瑄的生母未能享受李瑄带来的光耀。

李适之虽然知道李隆基欲除李瑄而后快,但他相信七郎心中有自己的决定。

七郎今已雄天下,他不会再掺和政事。

子孙膝下承欢,享尽天伦之乐。

陪伴过后。

李瑄又一次在夜色深沉的时候,出平康坊,准备回道政坊。

这一次,不需要任何手令,坊门主动向李瑄打开。

因为秦王的身份,大于任何命令。

平康坊的坊门处,锦衣卫指挥使廖峥嵘等待李瑄多时。

“不必多礼,直接说吧!”

李瑄让廖峥嵘上车。

“探子已将各种消息传遍长安。另外属下还派遣锦衣卫到京兆地区、洛阳地区传递消息。”

廖峥嵘向李瑄回答道。

“好!锦衣卫要尽快布置在全国。”

李瑄点了点头,吩咐一句后,车驾继续出发。

他归心似箭。

一年时间未见妻子,还有除李奕以外其他儿女。

自龟兹城下的挥手,到现在攫取至高无上的权力。

他深知自己的职责,但没有一个男人不想在妻子面前炫耀自己的成果。

没有一个父亲,不想给儿女最好的环境。

他做到了!

“大王归至,娘子们正等待呢!”

管家沈籍在巷口迎接李瑄。

他虽然是奴仆,但宰相门前七品官,更别是秦王府,荣耀的地位无可比拟。

他的儿子也不再是奴籍,在天策卫中,这全赖李瑄。

秦王从洛阳归来,最热闹和期盼的,一定是秦王府。

李瑄整理一番自己在李适之府邸更换的红色圆领长袍。

等他的车驾到达秦王府的时候,裴灵溪、姜月瑶等女得知消息,已快步出秦王府。

秦王府的门前特意挂着两个大红灯笼,照亮门第,也照亮许久不见的脸庞。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裴灵溪、姜月瑶等女与李瑄年纪相仿,现如今风韵成熟,更加迷人。

李瑄陪伴她们的时光并不多。

可她们红颜依旧,不论什么时候,李瑄一定不会辜负她们。

裴灵溪等女时隔一年再见李瑄,情绪如排山倒海一样。

那一日,李瑄在雪中率领十万铁器离开西域,她们知道夫君走上不归路。

心系李瑄,以至于李瑄做什么都显得神圣。

日日夜夜的期盼,终于等到夫君的消息传来。

那时,夫君已是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迎接她们归来。

李瑄与她们平等处事,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她们的心境,在她们心中,夫君一直是顶天立地的男子。

荣华富贵,不如夫君能够平安归来。

“妾身等拜见大王!”

相思已至,裴灵溪等醒悟,向李瑄盈盈一拜。

李瑄现在是亲王爵,作为妻子称呼李瑄为大王更合适。

“对夫君我哪用这种礼数!”

李瑄赶紧将裴灵溪等女扶起,并拉着她们的手说道。

“今时夫君身份不同,妾身等自然不能失去礼数,让旁人笑话!”

裴灵溪认真地说道。

作为大家闺秀,她明白礼数的重要。

现在夫君一言一行,关乎天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