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如今的势力,收拾陶谦、袁术、刘表之流,还有什么难度吗?
张新深吸一口气,强制自己冷静下来,看向最后一人。
“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睁开眼睛。
“臣以为,不当给。”
“为何?”张新连忙问道。
郭嘉和贾诩都是擅长把握人心的高手,这二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其中肯定有问题。
贾诩突然沉默不语。
张新立刻明白过来。
贾诩的理由,大概是会得罪到沮授或者郭嘉,因此他才不说。
这老东西真是成精了。
四个谋士,两个觉得该给,两个觉得不该给。
二比二。
到了张新该决断的时候。
张新心中略微思索了一番,开口说道:“此事容我细细思之,诸位先回去吧。”
“哦,文和留一下。”
荀攸、沮授、郭嘉三人起身行礼。
“臣等告退。”
待三人走后,张新开口问道:“文和现在可以说了吧?”
“臣以为,长史所言,袁陶兵入豫州之事,与给不给曹操豫州刺史,并无太大关联。”
贾诩解释道:“若二人真的要来,明公即使给他豫州刺史,百姓也一样要受苦难。”
“相反,明公若不给他大义,则将来扫平天下之时,便能少一阻碍。”
“至于郭侍中所言,将豫州卖个好价钱......”
贾诩呵呵一笑,“明公大势已成,将来若想要豫州,自取便是,何需他人来卖?”
“让他们争,让他们斗,等他们为了豫州之地,斗个你死我活之际,明公再行出兵。”
“到那时,取豫州便是易如反掌。”
张新恍然大悟。
果然,姜还得是老的辣。
当然了,这也不是说沮授和郭嘉不行。
只是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罢了。
沮授想的是,让曹操整合豫州之力,抵抗可能到来的袁术陶谦。
如果他们真的来了,曹操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可以减少不少损失。
若不来,将来朝廷收回一个富庶稳定的豫州,总比一个破破烂烂的豫州要好。
而贾诩想的是,不管袁术陶谦来不来,反正不能让你曹操舒服了。
不来,将来收回豫州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阻力。
来了,就让你们打。
你们打的越起劲,张新收复豫州就越轻松。
相比于沮授,贾诩的策略则更偏向于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张新思索片刻,心中已经更倾向于贾诩和荀攸的主张了。
“文和既能指出问题所在,可有良策教我?”
“此事易尔。”
贾诩抚须微笑,“曹操,豫州人也,明公大可以此为由拒绝。”
“他不是要剿匪么?”
“明公便委一将军之号给他,让他出兵剿匪。”
“至于豫州刺史一职,明公可于朝中选一名士担任,用以掣肘制衡。”
“文和此计甚妙!”
张新大喜。
依照贾诩之言,既能满足曹操出兵剿匪的愿望,也能避免他在豫州一家独大。
至于‘豫州百姓’的请愿?
派个名士过去,就能堵住大部分人的嘴。
毕竟曹操可没有张新的实力。
想要效仿张新,出任本州长吏?
朝中大臣不会同意的。
“文和既献此策。”
张新看着贾诩笑道:“不知可有贤才举荐于我,出任豫州刺史?”
贾诩拱拱手。
“人事任命,明公自决即可。”
“不愧是贾诩,确实谨慎。”
张新心中感慨了一句,站起身来。
“文和费心了,就先回去休息吧。”
贾诩起身行礼。
“臣告退。”
待贾诩走后,张新重新坐下,心中思索着豫州刺史的人选。
此次任命豫州刺史,为的是制衡曹操,因此不能用他自己的人。
得在朝中名士里选一个和曹操不对付的。
“孔融现在好像在陇西当太守吧?”
张新嘿嘿一笑,“要不把他弄过去?”
在原本的历史中,孔融因为得罪了董卓,被便派去黄巾肆虐的北海国做了国相。
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名望太过高绝,董卓根本不敢杀他,只能希望他死在青州黄巾的手中。
然而由于张新的存在,青州黄巾早已平定。
孔融虽然还是一样得罪了董卓,但北海国那么安全的地方,就不符合董卓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