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复出后反响不好,心里颇有压力。
再加上王树乃是掌握资源的奥斯卡大导演,在这里或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这才……主动。
王树既不差钱,又在好莱坞混的风生水起,她实在找不到有比这种更好的方式获得对方的青睐。
然而,出乎她意料的是,王树对她的主动毫无反应。
这下子,不仅使得张泊芝心底慌乱,还无地自容。
在她想来,王树毫无反应,很可能是嫌弃她脏。
毕竟……
…………
临近情人节,《爱乐之城》在国内的宣传也进入到了主创人员露面的环节。
艾玛·斯通,瑞恩·高斯林作为男女主角,来到国内与王树一起宣传电影。
不过,也就待了一天,然后转战英国。
不可否认,相比《爱乐之城》在洛杉矶的首映礼,国内的首映礼很是简陋。
然而,这很正常。
因为现在还是2011年,《爱乐之城》作为引进的分账片,制片方只能分账总票房的13%。
也就是说,哪怕《爱乐之城》在国内取得10亿票房,制片方也才分账1.3亿。
而这1.3亿,一棵树公司还得与派拉蒙分。
更别说,《爱乐之城》是一部艺术品,且还是外语片。
在国内取得10亿票房,显然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宣发搞的越足,说不定越亏,还不如随便糊弄一下算球。
等到2012年,进口的分账片才会从13%的票房分成涨为25%,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好莱坞电影在国内上映前的宣传不仅多了,场面也更大了。
……
2月13日,英国电影学院奖举行颁奖典礼。
《爱乐之城》六提四中。
分别提名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剪辑。
《爱乐之城》在这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原创音乐。
最佳原创剧本由《国王的演讲》获得,最佳剪辑由《社交网络》获得。
这两部电影,《国王的演讲》乃是原时间线中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
《社交网络》,是金球奖上的最大赢家。
如今多了一部《爱乐之城》,这部电影掀起了美国的歌舞片热潮,使得歌舞片在美国得以复兴,颁奖季的得奖影片随之有所不同。
在英国电影学院奖之后,《爱乐之城》终于在国内上映了。
有着王树的名头,再加上横扫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诸多大奖奖项的噱头,吸引了很多人走进电影院观看。
随着看的人多,网络上也出现了关于电影的影评。
比如一位知名影评人这般写道:“看完《爱乐之城》,眼浅的我流了不少眼泪。电影是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说起来也不乏老套,令人触动的依旧是那份爱情之中的遗憾和不完美,这些几乎已经成了流行爱情电影的标配。但《爱乐之城》打动我的地方,却不止关于这份没有完满结局的爱情,而是关于‘电影’本身。”
“《爱乐之城》是讲‘电影’的,这点当然确凿无误。尤其是导演王树以歌舞片的表现形式,致敬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歌舞电影,戏中所致敬到的经典歌舞片多不胜数:《瑟堡的雨伞》(1964)、《柳媚花娇》(1967)、《雨中曲》(1962)、《美不胜收》(1952),甚至后期的《纽约,纽约》(1977)……不一而足,相信会有不少人撰文分析,此处便不再赘述。我要详细说的,是在电影之中直接点名的另外两部经典电影:《无因的反叛》(1955)与《卡萨布兰卡》(1942)。”
…………
“其实我觉得《爱乐之城》要讲的还不止是对于电影的热爱,或用电影填补现实的缺憾。更多时候,电影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其实要说的是电影(或艺术)对人深远的‘影响’。在电影之中,男女主角是因为对艺术的共同喜好相识相知,他们除了互相鼓励和互相成就彼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对方的影响。”
“就像斯通本身并不热衷爵士乐,但高斯林却改变了她对此的看法;她原先也希望通过参加一些社交派对认识一些上流社会的导演或制作人,以实现自己的演员理想,但高斯林却让她去学习创作,而有趣的是,当斯通开始写自己的剧本时,之前和她一起住的室友们(她们不免热衷于结实权贵)却统统离场不再出现,而斯通则走上了真正的‘艺术’之路,如若不是因为这样,她亦无法在最后那次面试中打动制作人(因为制作人说她需要的是演员的‘创作’能力);同样,当高斯林为了生计跟随乐队长期巡演,差点放弃自己的理想时,只有斯通告诉他,那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她甚至为他设计他未来爵士酒吧的名字,让他免于噱头,回归音乐本身。”
……
“所以当我看到故事的最后,当斯通回头与高斯林对望时,虽然充满着感伤,但最后在我心中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份温暖、一份抚慰。因为我知道,斯通和高斯林的那一笑,更多的是感谢、感恩——感谢我们曾经相爱,感谢我们的生命中有过彼此,感谢我们在逐梦之路上并肩同行互相成就彼此,而那份彼此的影响,将永留我的心底、我的生命之中,永不磨灭。”(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