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当然要为自私地追求梦想而不能相宿相栖而忍受着一辈子的痛苦了,但也正是这种自私让这两个角色更靠近生活和打动人心。或许这才是更合理的结局吧?”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翩翩起舞时是那么的动人,但在电影的其他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光辉,甚至用言语批判对方的追梦是一种罪。”
“就算是结尾的蒙太奇也不能给予他们最完美的结局——在米娅成名的同时,塞巴斯蒂安也只能在身边放弃他的梦想了。”
“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便是Technicolor渲染下的《爱乐之城》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为了梦想有所牺牲的这个结局才是最合理,也是最深刻的。”
…………
随着《爱乐之城》的热度起来,网络上不仅多了许多关于电影的影片,《时代周刊》也适时的将采访王树的访谈发布。
一时间,王树的名字更是热议纷纷,连带着《爱乐之城》的票房都有所增长。
原时间线中,《爱乐之城》能够使美国的歌舞片复兴了一两年,足以证明这部影片的含金量。
不可否认,有些人看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感觉,但有些人看这部电影却会感同身受。
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无外乎是不同的人所处的阶级不一样,其悲欢离合并不相同。
因此,有的观众看完后感触良多,有的观众看不下去。
不管怎样,《爱乐之城》火了,票房逆势上升。
或许在美国本土破3亿美元,并不是没有可能。
而国内,《爱乐之城》尽管还未上映,王树登上《时代周刊》的新闻还是引起了热议。
毕竟没点说法,登不上《时代周刊》。
“王树登上《时代周刊》了。”陈虹看向陈导演,向他说出这个消息。
“登上就登上了呗,这有什么的?”陈导演不屑一顾,“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只要掏钱宣发,《时代周刊》都会吹捧评价一番。”
“当年我执导的《和你在一起》在美国公映,《时代周刊》还不是写了一篇影评。”
“我还记得影评的标题是《真情电影与尖锐真实》。”
“内容是……在电影评论界有一个秘而不宣的金科玉律:乐观的作品总是被认为煽情,悲观的作品则代表着深刻,当评论者们自己舒服地置身于知识分子式的华丽淹没,过高评价某些把生活当成是粪坑的影片时,我们却狼吞虎咽般的接受他们的观点。在今天,任何一部包含光明色彩的严肃电影都面对一个风险,既因为影片不够黑暗,违背了约定俗成的戒律而被赶出严肃电影的殿堂……”
陈虹听到陈导演如数家珍,有些瞠目结舌。
她实在没想到……陈导演竟然还能将这篇影评背出来……
服了!
他张了张嘴,道:“我说的王树登上《时代周刊》,不仅是关于《爱乐之城》的影片,还有封面,以及访谈。”
陈导演本来不怎么在意,听到这话,神色顿时一僵。
王树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这小子何德何能能够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时代周刊》现在这么水了吗?”陈导演问出声。
作为金棕榈导演,陈导演当年拿奖那会儿也是登上过《时代周刊》的。
能登上《时代周刊》,也算是牌面的体现。
而现在,王树也登上了《时代周刊》,追平了他,顿时令他心里很不舒坦。(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