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小李白陆游

最后,诗人无奈的感叹,昨日恩爱的誓言,还在耳畔回响,可这锦文书信再也难以交付了!

遥想当初,只能感叹:莫,莫,莫!

三个莫!莫!莫!凄苦婉转,把诗人的悲苦写到了极致。

真是一场荡气回肠,痛彻心扉的爱情!

虽然无法考证陆游对唐婉深情到了何种程度,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陆游爱过唐婉。

“绍兴三十二年,陆游因为善词章,受到皇帝召见,还被赐进士出身。”

“不久后,他就朝廷军政发表了个人主张和见解,希望宋孝宗能够采纳以革除时弊,实现国家统一。”

“隆兴元年,宋孝宗以张浚为都督,总领江淮兵马,主持北伐。”

“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勿轻率出兵。”

“但是张浚并未听从陆游的建议,于同年四月发兵,结果宋军在符离之战中大败。”

“北伐军作战失利后,宋孝宗的抗金立场逐渐偏向议和。”

“隆兴二年,南宋朝廷与金国即将达成隆兴和议,陆游上疏劝阻。”

“但没有得到采纳,还被贬出都城,调任镇江府通判。”

“陆游与时任右丞相的张浚来往密切,追随其左右,支持他的抗金大业。”

“但是张浚不久被解职罢相,含恨而死。”

“后来陆游又揭发孝宗宠信的龙大渊、曾觌招权纳贿、结党营私。”

“宋孝宗对陆游的态度更加厌恶,一怒之下又将其贬为建康府通判。”

“乾道元年,主和派的势力在朝廷已占上风,陆游也因此在同年七月被改任隆兴府通判。”

“次年,有人污蔑陆游结交大臣,鼓吹是非,支持张浚出兵,陆游因此遭罢免。”

“随着陆游游历各地、深入军中,他也目睹了一些不平之事。”

“当时吴璘的儿子吴挺代父掌兵,颇为骄横妄为,多次因为微小过失杀人。”

“王炎不敢责备,陆游请求用吴玠之子吴拱代替吴挺。”

“王炎认为吴拱生性胆怯并且没有谋略,遇上敌军必定失败。”

“陆游则认为,就算是吴挺遇敌,也不能保证他不失败。”

“如果让他手握战功,会更加难以驾驭。”

“等到吴挺的儿子吴曦反叛,陆游的话得到应验。”

“乾道八年,王炎被召回朝廷,其幕僚全都散去。”

“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并于同年十一月抵达成都。”

“但是抵达到了成都后的陆游,只是一个闲官。”

“终日无事可做的他寄情山水,醉心诗酒,却因不得志而心中郁郁。”

“淳熙五年,陆游的诗作传到杭州,孝宗读后有所感动,遂调陆游返回临安。”

“但是这个决定遭到权臣的反对,宋孝宗只好任命陆游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

“淳熙六年,陆游又被任为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并于同年十二月抵达抚州上任。”

“次年,江西发生水灾,陆游号令各郡开仓放粮。”

“亲自率领吏卒用小船运粮赈灾,并同时向朝廷告急,请求赈灾。”

“十一月,陆游奉诏返京,却因遭到给事中的弹劾而被罢职还乡。”

“此后五年时间,陆游一直闲居山阴,寄情诗书与田园山色。”

“淳熙十三年,陆游被重新启用,任严州知州。”

“陆游上任之后,致力于恢复当地的农业发展与生产。”

“并对贪暴吏役进行严厉打击,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辛弃疾:陆游最具忧愤的一首诗,名垂后世,一呼百应。

陆游所作的大部分诗歌雄浑豪健,与大唐李白近似,故有小李白之称。

陆游以爱国精神,转变了南宋文人因国运而萎靡不振的诗风。

陆游天资聪颖,加上有名师教导,不到舞勺之年便能属文作诗。

当然,他能流芳百世主要是靠他的作品。

仕途方面,他几乎是处处碰壁。

十年寒窗苦读日,只盼金榜题名时。

只可惜陆游一举夺魁,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

惹来秦桧嫉恨,至此仕途起伏不定。

正值盛年,他便已老惯人间。

甚至艳羡友人的功成名就,还发出了类似苟富贵,勿相忘的戏谑笑语。

这其中的故作淡然,骗得过他人却瞒不过自己。

陆游大半辈子都在主张北伐,却未曾得到过南宋朝廷的有效支持。

遥想当年楚虽三户能亡秦,而如今大宋却无抵御外敌之能人。

而他即便病骨支离,也依旧认为位卑未敢忘忧国,甚至寄希望于天地神灵。

后来陆游以诗闻名,被孝宗召见任命江西常平提举,负责掌管粮仓、水利相关事宜。

后又被人钻空子检举,他愤而辞官,闲居家乡山阴。

当他年逾耳顺,目睹奸臣当道以致误国殄民而无可奈何,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而无能为力。

陆游一腔孤愤抑制不住,创作了许多充满战斗情绪的爱国诗篇。

《书愤》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一首,读来感觉大气磅礴,纵横古今中忧愤自知。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今昔对比的落寞,古今对比的自愧弗如。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气盛,哪知世事艰险?

北望中原,一心收复山河的气势如大山巍峨般坚定不移。

首联表明诗人平生之愿,即便命运多舛,也依旧初心不改。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忆往昔那年雪夜,威武不凡的楼船战舰在瓜州驰骋。

犹记得那年秋风飒飒,大散关万马奔腾,捷报连连。

颔联回忆往年的战斗场景,一何意气风发!

与如今的连连败退、苟且偷生相比,又是何其屈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徒然自诩东晋名将檀道济,揽镜自照,发现双鬓已斑斑。

颈联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想要建立犹如长城一般坚不可摧的防线来抗金。

但历史的命运却总是相似,大将檀道济战功赫赫,尚未北伐成功就死于帝王的猜忌。

诗人一心为国,却屡遭中伤贬谪。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多年前《出师表》横空出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像诸葛军师那般鞠躬尽瘁,坚持北伐呢?

尾联运用典故,敬佩先贤北定中原的决心与事迹。

既反讽当朝小人,又隐隐期盼未来能有媲美诸葛亮的人物。

此诗共四句,无一句直写愤,却字字皆愤。

当时主和派大行其道,诬陷诛杀大部分主战派,甚至签下了耻辱的嘉定和议。

在这样软弱的国家里,陆游的雄心壮志注定会被毁灭。

但陆游毕竟是与杜甫齐名的诗圣,他对国家的担忧至死未休。

一首绝笔《示儿》,令人潸然泪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翻阅史册诗稿,历史的尘埃飘然于光线之下,而陆游始终是南宋诗坛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尤其是《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流畅自然。

肯定了诸葛亮在文人谋士中的地位,又向未来呐喊。